第 15 章(2 / 2)

先生说完便令众生入场,众生便根据浮票一一寻到自己的位子,先生于是看着浮票一一对应学生,免得有人假冒替考。

对应完毕后,先生便拿了试题,一边收着浮票,一边发着试题。

赵桐拿到试题时先小吃了一惊,试卷右上方盖有嘉林书院的竖排红印,试卷有一成年女子那么长,宽也约半米,试卷分了12竖折,主面印有竖排细线方格,为考生写作。

赵桐静下心来,将试卷稍作整理,遂一边研磨,一边看向第一竖折里的题目——帖经。

所谓帖经其实同现在考试里的古诗词默写一样,从四书五经中任意抽出一篇,在寓意深刻的地方或是物理极强的地方画上横线,让考生默写。

因着这是学院的月试,是以帖经出的最多的便是这月所学的内容。

而这一月的先生教的《中庸》和《诗经》赵桐只会背后者,是以只写了《诗经》和《论语》加起来将近占了帖经一半的内容。

第三道竖折考察得是墨义,所谓墨义就是围绕经义及注释所出的简单问答题,在试卷中,这一题竟是多达四十道。

赵桐看着不免有些砸舌,却依旧是提笔,捡着有关《论语》和《诗经》的写,因着这几日学习《大学》的缘故,是以也顺带写了几道有关其的墨义。

墨义完便是最后一道题——经义,书院的月试还是同县试等有所差别的,考虑到时间问题,书院的月试并不考试贴诗和律赋。

所谓经义即以经书中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义理。

此次经义的题目则是《骥不称其力》,刚好出自《论语》,赵桐有背过,整句是“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这句话的重点不在题目那一句,而在后一句——称其德也。

赵桐稍作思索,便谨慎地提笔,以楷书作答。

红日西沉,众学子在屋内奋笔疾书了一日,只晌午书院仆从进来送饭,众人吃着饭休息了一会儿。

待做完自己能做的,赵桐检查了一遍便交了试卷,出来后长叹一口气,这古代的考试可真是比现代受罪的多,想自己当初高考时,上午只考一课,中午回家吃的就是大鱼大肉了,而这儿……

赵桐正想着被人从身后拍了拍肩膀,扭头却是王智。

王智同他笑了笑,“赵兄考的怎样?刚才的经义做的如何?”

赵桐闻言只同他礼貌地摆了摆手,道了声“凑合。”

至于经义做的如何……

赵桐高中时候养成的习惯,考完试不同他人对答案,是以未回答他。

王智也不勉强,同他作了揖,便离去了。

赵桐遂也脚步轻盈地下山了。

其身后,邓嘉来面色复杂地看着离去的赵桐,考试时他便坐在赵桐身后,赵桐起身交卷时他不禁抬头看了一眼,只一眼却看到赵桐的试卷上密密麻麻且楷体工整。

随后自己的心里便造乱了,做着自己的题脑海里却总浮现出赵桐那张答案密密麻麻的卷子,越想甩掉却又甩不掉,当即潦草地做完了剩下的题,也跑了出来,一出来便见赵桐轻快的步子,心下莫名更堵更烦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