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 章(1 / 2)

祭祖宴席吃到一半,外边就开始飘雪了,细细密密的絮状物从空中纷纷扬扬落下。等到宴席结束,众人准备各自打道回府的时候地上已经一片白了。

有人伸手惊奇地发现,“这下得倒不是雪,竟是雹子呢!”

细小的雹子顺着冷风回旋着下落,然后狠狠地砸到人脸上,密密麻麻的,颗粒虽小,却打的人脸生疼……

转眼年便过去了,热热闹闹的正月也是转眼即逝,时间的脚步不停歇,转眼便入了二月,离县试不过屈指可数的日子。

任他过年还是元宵,赵桐皆是门窗一关,潜心百~万\小!说,闭门不出。

然而即便如此时间还是不够,五经中的《周易》还有近二分之一未看,四书虽是背完了,《中庸》的释义却熟悉得不尽人意。

赵桐抓紧剩余的时间,把《周易》剩余未背篇幅的释义大致看看背背,若是只粗略浏览一遍原文是不会有什么印象的,到了真正墨义的时候,也几乎都是写不出的。

赵桐之所以把释义看了便不想再像之前书院月试一般,连要经论的字句都不知出自何处,空提着一杆笔,却是无从下手。

如此这般,剩余的几日也过的飞快,一转眼便近了县试的日子。

本朝规定凡参加县试的童生,在本县礼房报名,须填写内容包括籍贯、姓名、年龄、三代履历、身貌等项表格。并以同考五人互结,再由本县廪生出结作保,保其确系本县之籍贯、且出身清白,非倡、优、皂隶之子孙,并无居父母之丧者,方准报名应考。

但赵桐是个特例,因着赵老爷是淮阳县的知县,赵桐是不能在本县应考的,需要提前到临县的礼房报名,然后再填写各项内容。

赵老爷因着已经操过一次心的缘故,同平江县礼房的人也已熟悉,是以各个事项办下来也是得心应手。

县试前一日,赵夫人便陪着赵桐去了平江县,在平江县的客栈定了个房间住下。

去平江县的路上赵桐也不闲着,依旧翻看着近来才熟悉的《中庸》释义。

赵夫人同他一起去,主要是为他准备这几日的衣食住行,马车上见他书读的如此认真,赵夫人便也不去打扰。

平江县的县试定了四场,一天一场,这就意味着要连考四天,第一日帖经,第二日墨义,第三日经论,第四日试贴诗。

县试这日,天还未亮赵桐便起身了,县试规矩多,黎明就要开始进场检查的。

赵桐背上昨日便收拾好的书箱,在赵夫人的再三坚持下又带了两个炊饼,一天只考一场,考完便可以走,带不带吃的全看自己对四书五经的熟练程度。

赵桐倒不是自诩熟悉,只单纯地认为一顿不吃也无妨。

路上的考生很多,人人都警醒着记挂着考试,起的自是一个比一个早。

赵桐住的客栈同平江县的礼房不远,是以裹紧棉袄迈开步子,一会子的路程便到了。

此时礼房外已经围了不少考生,礼房门大开,因着天还未亮,衙役将火把架在门口,顺带维持秩序,众考生便顺势排成了一条长队,赵桐也立在其中。

等在外面的考生虽多,却无几人喧闹,每人皆是神情肃穆,不时探头看向队伍的前头,好奇是否有动静。

天色微微发亮的时候,队伍终于有了悉悉索索的动作,最前面的人已经开始核查身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