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 章(1 / 2)

到了第四日便是考诗律了。

诗律是包括唐诗、宋词和元曲的,而且府试的诗律自然要比县试难了些。

县试的时候是直接给了你主题让你围绕此主题做一首诗,而府试则又加大了难度,需要自己审题,审出主题,然后再以此主题作诗。

赵桐拿到试卷后手中微微出汗了,看到题目后轻舒一口气。

试题题目为: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这是欧阳修的词,当时中学学习《醉翁亭记》的时候,语文老师给安利了好几首欧阳修的词。

幸运的是,其中正好有这首。不幸的是,中学时候学过的书,是他早就想不起来。不幸中的万幸是他还隐隐约约记得这首诗的大致意思……

老师当时是讲过的释义,虽然这句话里有两个“春”字,但这可不是咏春的词,这首词上片写行者的离愁,下片写行者的遥想即思妇的别恨,是从游子和思妇两个不同的角度深化了离别的主题。

那么主题应该就是离别了。

确定了主题,下一步便是自己做诗律了,按常规来,题目给的是宋词,几遍题目没有要求,你自己做诗律时也最好是用宋词,同题目的诗律体裁保持一致,这就像是个不成文的规定。

长短一致的唐诗,赵桐还写不好呢,更何况是宋词了。

但是人虽然没有明文规定,若是写了唐诗或是元曲怕是得不了高分呀。

虽然赵桐本就没指望自己拿高分,却也不想丢了这些分数,既然碰到一个自己能理的清的试题,自己总要试试。

写宋词?

赵桐想了想,还是先把自己最熟悉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在一旁默写了下来。

虽说不怎么会写,但是咱会依葫芦画瓢呀,词牌名就用《天净沙》,句子的长短和马致远的保持一致,句子的平仄韵脚也和马致远的保持一致,把秋思的主题换成离别的主旨……

如此这般,想想写写,写写改改,赵桐终是绞尽脑汁写出了一首尚且能看的词。

深吸一口气,赵桐把写好的词干净整洁地誊写在试题的下方,又检查了一遍,确定无误后才松了不自觉紧绷起来的身子,也是此时才发觉,自己后背竟是出了一身的虚汗,浑身也是有些脱力的感觉……

不知不觉中时间已经过了大半,午膳时间自是也已经过去了,赵桐自己只顾着作难地写词了,竟是连带的饭都忘记吃了。

摸了摸肚子,是有些饿了,于是赵桐决定吃完了再走。

两个炊饼下肚,又喝了些水,赵桐才觉得好了很多,然后便起身拿着试卷出去了。

赵桐本以为自己出来的算晚了,却不想知府那儿并没有多少试卷。

赵桐同知府行过礼,把试卷递与他。

知府看了一眼试卷后又抬头看了看他,随即示意他可以走了。

赵桐作揖后,遂离开了。

赵桐出来的算早的了,于是赵夫人一眼便瞅到了他,赶忙同他招手。

赵桐一出考场才知外面的空气清新,鼻腔间盈满清新的空气,赵桐觉得自己有些犯懒了。

赵夫人倒是未问他考的如何,只递上手里用油纸包着的酥饼,问他,“可是饿了?我看你脚下步子都有些飘了。”

赵桐摇了摇头,觉得步子飘可能是刚才那一阵虚汗出的了。

“不饿,倒是有些困乏了,咱们回客栈吧,我想歇一歇了。”

赵夫人赶忙应声,扶了他到自家马车上,然后便招呼车夫向客栈赶去了。

许是马车晃晃悠悠的催眠效应,赵桐坐在马车里只觉得眼皮快要粘在一起了,瞌睡劲儿猖狂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了。

回到客栈,赵桐和赵夫人说了一声,便上了楼,一头栽倒在床上,蒙上被子便开始睡觉了。

掌柜的看着匆匆忙忙跑上去的人,忍不住问赵夫人,“这是考完了?”

赵夫人点了点头。

掌柜又道,“回来的这么早,定是考试不错了!”

赵夫人笑了笑,“借掌柜的您吉言了!”

“哪里哪里,也不是我吹,我这客栈虽说离考场不是最近的,但这府试的案首可都是出在我这儿的!我看你们家少爷很有案首的面相呐!”

儿子被夸有案首的面相,赵夫人当然很是开心,但面上却还是矜持着,“不敢当不敢当。”

又同掌柜的说了两句,赵夫人便上楼了,与此同时,一对父子回了客栈,想来也是考完府试的。

“呦,看贵公子这神清气爽的模样应是考的不错了!”掌柜的的声音又响起了。

“哪里哪里。”

“哎,真不是我吹,每次府试的案首可都是出自我这客栈的,我看贵公子就很有案首这个气度呐!”

“掌柜的说笑了,说笑了。”

……

没几日就到了放榜的时候,赵桐尤为忐忑自己的诗律,其他三项皆好说,就这个诗律,而且诗律占的的分值也不低呢。

怕是成也诗律败也诗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