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的各类新闻报道对于海博天都是一片赞扬之声,他的开拓进取、乐善好施被广为传颂。 报道还提到海博天的侄子海昊逸被视为他的接班人,海昊逸年方二十八,目前出任海盛集团总裁,他是当之无愧的青年才俊,年轻有为,谦和睿智。
辛绮筠看了老半天,也没看出什么可疑之处,反倒觉得海博天是个绝对的正面人物,拥有崇高的声望和地位。她关闭网页,又浏览了其他热点新闻,一条醒目的标题映入眼帘,“船长弃船而逃面临法律道德双重审判”。
点击进入,新闻的主角,正是她所乘坐的那艘邮轮的船长。报道中说,法庭昨日开始对发生事故邮轮的前船长进行审讯,开庭当日,一名金发女郎作为证人出庭,并表示她和船长曾是情人关系。邮轮触礁当晚,她和船长在驾驶室内用餐。触礁发生后,她跑到船长的私人房间,将身上的晚宴服装换成了便装,还带出船长的一台笔记本电脑。
报道称,船长将情妇带上客轮会面本就违规,何况还把她带进了驾驶室。检方抓住这个事实称,驾驶室内的“非相关人员”导致船长注意力分散、且陷入“头脑混乱”,这对于处理紧急事态显然是会起到反作用。不少媒体也不失时机地报道称:“船长很可能忙着应付、炫耀美女情妇之时分了神”。
还有媒体指出,船长面临过失杀人和玩忽职守等多项重罪指控,一旦罪名成立将面临20年的铁窗生涯。按照国际惯例和相关法律,船在发生翻沉时,逃生顺序是先妇女儿童老人,接着其他青壮年乘客,然后是船员水手,最后才是船长。
船长必须坚守到最后的规矩从何而来?据史学家考证,它可追溯到1852年,英国皇家海军运兵船“伯肯黑德”号在南非开普敦海岸触礁,船长萨尔蒙德立即指挥先将妇女和儿童送上仅有的三艘救生船,而所有士兵则整齐列队在甲板上等待命令。直到船身断成两截,船员和士兵们落入水中后,船长仍命令他们不得靠近已经下水的救生船,因为这可能导致已经满员的小船倾覆。最终船上642人中,仅有193人生还。包括船长在内所有高级船员全部遇难。几个月后,英国皇家海军宣布授予船员烈士称号,而“妇女儿童优先”的英勇之举也备受褒扬并从此成为约定俗称的做法。
英国诗人吉卜林在他的诗作中赞颂:“他们选择和船的残骸一同被吞没;在伯肯黑德的死亡训练中,无论士兵或是水手,都笔直立正、静静等待……”
辛绮筠靠在椅背上,心情迷茫而沉重。那个印尼人普萨亚加的被害已无从调查,也未再被提起,真相就此埋没海底了。只有活人的纷争仍在继续,不管审判结果如何,那些遇难者都无法生还了,而那个真正的罪魁祸首,也逍遥法外。她忍不住对刘远航发感慨,“以前的船长和船同在,现在的船长弃船逃跑。以前妇女儿童优先,现在大男人和妇女儿童争抢,甚至动手打人。这世道全变了。”
“这是一个信仰缺失的时代”,刘远航有感而发,“因为没有信仰,所以无所畏惧,类似因果报应和冥冥中的天意的威慑不复存在,功利而现实的考虑便成了很多人的第一选择。当人们渐渐忽略了道德的时候,一旦权力失去了制衡,世界的黑暗面自然具有无比的诱惑力。”
辛绮筠很认同这种说法,当下的人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了,精神世界却贫瘠不堪。她看了刘远航一眼,他斯文白净,像个文弱书生,却总能爆发出非常有力量的话语,瘦削的身体里仿佛蕴蓄着巨大的能量。
手机铃声传来,辛绮筠匆忙跑过去接听。“忙完了吗?”路晞芃悠然的问。
“你好像很清闲,路教授”,辛绮筠微讽,“怎么最近都不务正业了。”
“我已经放暑假了,不需要务正业”,路晞芃优越感十足。
辛绮筠又被堵得无话可说了,她早就没有了寒暑假的概念,因此也未往这方面想。这会儿真是又羡慕又嫉妒,怎么什么好处都让路晞芃给占了。
路晞芃又发话了,“如果没事的话,告诉我你在哪儿,我去接你。”
辛绮筠终是按耐不住想见他的冲动,如实告诉他自己在侦探社。
等待的间隙,刘远航走过来问:“是要和路晞芃约会吗?”办公的空间小,隔音效果又差,他自然听到了辛绮筠所说的话。
“是……有点事情要谈”,辛绮筠有些不自然,刘远航提醒过她,要远离路晞芃,说他是个很危险的人。
“你……是不是和路晞芃……有过节?”辛绮筠调开了话题,她知道刘远航对路晞芃有成见,而且似乎与何梦依的失踪有关。
刘远航沉默了,好半天,他们谁都不说话,空气凝结着。然后,桌上的座机铃声响了,刘远航迅快的接听电话。是咨询电话,他很耐心的给对方介绍侦探社的调查范围和收费标准。
辛绮筠犹豫着是否要继续追问,路晞芃的电话又追了过来,“你穿旗袍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