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舍弟诸葛亮 > 第836章 历史定性:三十年董曹之乱(统一结局,以后还有番外)

第836章 历史定性:三十年董曹之乱(统一结局,以后还有番外)(1 / 2)

曹丕和司马懿都被马超重伤,一个连肩带膀卸掉一整条手臂,另一个被挑断了手脚筋,各自绑缚擒获,余众皆降。

马超倒是很有直接杀了对方的冲动,但这些人毕竟身份重要,能活捉当然要尽量活捉,送回去审判,这样才能给天下人一个更好的交代。

因为这两个重要俘虏伤势都很沉重,马超抓住他们后,先用担架送回金城,跟正在追歼残敌的赵云一起商议了一下,决定先在金城养好伤,再送回雒阳,免得半路上死了。

当然,如此巨大的功劳,肯定要先写奏表说明情况。

在功劳分配的环节,马超倒也不敢独吞,最终生擒曹丕的功劳,他也跟赵云按大约七三开的描述写了奏表——赵云官职本就比他高,这次西征也是赵云领导的。

只是因为马超更熟悉西凉当地的地形,适合主场作战,最后阶段赵云怕误事,才主动提出跟马超分工,由他堵金城这边的残敌,马超负责追突围的人。

所以,无论当时曹丕是留在金城内、虚晃一枪,还是真的突围了,最终只要能抓到,这两路人马都应该是有功劳的,只是临时分工不同。马超实际得手了,算七成,赵云也得三成,就很合理。

否则以后再遇到这种需要分工的场合,大家就会互相争夺抢软柿子捏,再也难以服从命令齐心协力了。

赵云和马超的奏表,仅仅花了七八天,就送到了雒阳,时间也不过是章武三年的三月初。

刘备得到喜讯后,自然是颇为振奋。

这一切总算是有个了断了。

曹家的最后一位伪帝也被抓了,这也弥补了当初曹操死的时候,没能受审并明正典刑的遗憾。

“总算了却一桩心事,真是天佑大汉!明日朕还要去一趟太庙,再告慰一下列祖列宗!”

刘备一边激动,一边拿着赵云等人的奏表,给诸葛兄弟和其他心腹文武传示。

“臣等为陛下贺!讨逆大业,终于克尽全功!”众臣纷纷贺喜。

“诶,也不算彻底尽了全功,河西四郡,也都是我大汉土地,未来一两年内,还是要徐徐收复到至少玉门关的。曹丕虽死,贾诩还在。不过道路险远,只留下孟起一军,徐徐图之即可。”刘备很有分寸地说。

河西走廊毕竟太狭长险远了,派大军远征靡费太大,朝廷刚刚平定天下,百废待兴,经不起这样消耗。

好在敌军兵力已经不多,所以哪怕只给马超一两万骑兵,最多三万,靠他一人之力,就可以徐徐削平玉门关以内,只是需要再花些时间,急不得。

这是一项长期工程,就不能急于求成图快,必须以兼顾成本为主。

……

此后半年,刘备在雒阳与民休息,轻徭薄赋,西边的战事也进展得有条不紊。

马超带着骑兵,趁着天气暖和,在半年内陆续把武威、张掖、酒泉等地拿了回来,敦煌和玉门关也是迟早的事儿。

曹丕、司马懿二贼,在金城养伤了一个多月,能够上路了,就在五月初的时候,被赵云派兵押送回雒阳,最终在五月底安全抵达。

曹丕押到之后,自然要被廷尉拉去审判。

一路上,曹丕和司马懿其实也想过自尽,但赵云都严防死守,哪怕曹丕绝食,他也会让人敲了他的牙齿,然后撬开嘴给他俩灌流食。这样既不用担心半路饿死渴死,也没法嚼舌自尽。

曹丕受审的过程,没有任何疑问,作为篡逆之贼,最终被车裂那是必然的。

不过司马懿在最后关头,还想挣扎申诉一下,强调自己的罪孽并没有那么严重,自己只是做了很多其他附逆官员都会做的事情。在曹操篡逆的时候,自己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主要作用,也不是他撺掇的。

对于司马懿的申诉,刘备不了解原本历史上发生了什么,所以也觉得稍微有点道理。刘备是不理解诸葛瑾为什么对司马懿仇恨值那么高的。

所以刘备私下里也悄悄问过:“对司马懿如此特别关照,处以重刑,会不会让其他曾经降曹仕伪的士人惧怕?虽然朕如今也不缺人才,但也不可能把那些人都处置了。

有些人罪恶不大,投之于野任其自生自灭即可。如果他们对朝廷心怀更多怨愤,终究不是好事。”

刘备说来说去,还是担心那些“明明自己已经不用的山野散人,但还是不希望他们怨恨或过于惧怕朝廷”。

对于刘备的这一认识,诸葛瑾也只好动用自己多年来在陛下心中积攒起的信用,坚持劝说:

“陛下不可过于宽仁,司马懿虽没有直接劝说曹操篡逆,但他当初毕竟是协助曹操废除三公、重设丞相的罪魁,也间接害死了三朝老臣赵司徒。

哪怕陛下只是为了表达对赵司徒的尊敬,要给赵司徒报仇,也该让司马懿灭门!如此,才能肃清天下风气。”

刘备有些不忍:“连曹操的子嗣,朕都遵守诺言,留下一个曹植改姓回夏侯植,留了他一命。毕竟曹植当初带着山阳王来归,也算是保住了先帝一子活命,为了这个好处,朕不能不网开一面。

既然曹操的子嗣都没死绝,留了一个,却要把司马懿斩尽杀绝,会不会让天下人惊惧?而且,杀了司马懿,朕也不可能将来再设丞相了。因为司马懿就是因为协助曹操设丞相而被灭门,朕未来再设丞相,岂不是出尔反尔?这也是为了你们兄弟考虑。”

诸葛瑾想方设法劝说:“陛下!臣也没说要灭了司马氏满门,司马懿不过司马师、司马昭二子,将他们父子三人都杀了即可。

司马懿之兄司马朗虽然也有些罪过,也为曹操效力多年,但毕竟不曾参与篡逆之谋,而且听说如今已经衰老病笃,就将其圈禁,任其自生自灭好了,只要病死了,可以免于审判。

其三弟司马孚,并无罪恶,而且入仕之后,只是为曹植的文学掾。主公既然连曹植都改姓夏侯植放了他一命,自然也可以留下司马孚一支,以示赏罚分明。

至于丞相之位,臣兄弟宁可终生不要丞相之位,也不希望陛下为了体恤臣等功劳、非要留下司马懿父子性命。”

最后诸葛瑾并没有过多解释理由,他只是非常坚定地劝刘备一定要杀了司马家父子三人,一个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