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载坖没有理会这些事情,对于这些奏疏一律不报,他继续对大明的指挥体系进行自己的调整,原本九边各镇的奏疏也是通过通政司进奏的,这里面要经过通政司和六科的检查、发抄等工作,经手的人增加,就会导致军情的泄露,朱载坖认为军情信息不同于其他的奏疏题本,保密是首要的事情。
所以今后的有关军情的奏疏,不管是锦衣亲军的奏疏还是九边武将的奏疏,都不再经由通政司和六科,锦衣亲军的奏疏直接通过文书房转递朱载坖,而有关军机情报的奏疏,一律由五军都督府查收之后交司礼监文书房上呈御批,这样这样一来,就相当于给予这些武将变相的密奏的权力。
朱载坖的旨意下达之后,这些官员们当然不干了,纷纷上疏劝阻朱载坖,不过朱载坖倒是觉得这些文官们现在是越来越没种了,自从朱载坖实行庭杖的新办法之后,大明的英雄好汉好像就突然绝种了一样了,大家一时之间就变得文明了,什么死劾、扣阙、哭庙这样的事情就少多了,尽管官员们上疏很激烈,但是并没有什么出格的行为。
朱载坖对于这些奏疏一概留中不发,根本不予理睬,同时要求内官监收拾武英殿,作为练兵军务处的办公场所,原本武英殿最主要的职能是皇帝的便殿,是皇帝斋戒和召见臣工之处,现在成为练兵军务处的办公场所,这里处理的都是军机重事,保密是最重要的事情。
朱载坖御笔亲书了八个大字:枢密重地,擅入族诛,命令内官监刻成石碑,立在武英殿前,同时要求锦衣亲军加强对于武英殿的保护,不仅调派了大量的锦衣校尉值守巡逻,同时规定练兵军务处不准内侍进入,内侍进入武英殿需要特旨,同时也不用小吏伺候,从五军都督府和京卫、亲军诸卫中选拔身家清白的舍人子弟,进入武英殿为参赞军务大臣服务。
在朱载坖的上谕下达之后,朱载坖在武英殿召开了第一次军务处会议,内阁辅臣、英国公张溶、萝川侯马芳、顺宁侯俞大猷、哈密伯李成梁、定国公徐文壁、临淮侯李庭竹还有五军都督府的左都督们加上户部、兵部、礼部、理藩院、太仆寺的堂官,协理京营戎政都参与会议了。
朱载坖首先就将谭纶和戚继光的奏疏拿出来宣读了,这是朱载坖成立练兵军务处的借口,也是朝廷现在最大的战事了,朱载坖说道:“朕以为当集结京师和蓟辽大宁之兵,远出塞北,痛歼土蛮,以彰大明之国威也。”
在场的臣子们早就清楚朱载坖的想法,要不是要对土蛮用兵,朱载坖也不会搞出这么大的动静来,现在的问题就是应该怎么对土蛮用兵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重臣们显然各有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