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匠吏村的情况众所周知,大多数人分到的是贫瘠的土地,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分到一些中等土地。如果说他们那些土地也能普遍达到这样的产量,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但随着村民们的迁移,那些满载着物品、工具和粮食的马车让他们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原来周人也可以衣食无忧。
在这种示范效应的影响下,原本犹豫不决的匠吏家族立刻行动起来。他们原本居住在城市中,只是因为生计所迫才搬到了荒凉的郊外。现在能够全家回到自己的祖宅,并且耕种城外的肥沃土地,税收又如此之低。
只要产量能达到朱樉村子的一半,那简直就是天大的喜事,哪有不愿意的呢?国人们也因为各种传言而兴奋起来,主动帮忙搬运物品、修补房屋。
洛邑城逐渐变得热闹起来,第二套基础数据也收集完毕。作为周地的“核心”,朱樉陷入了极度的忙碌之中。
在本村的搬迁工作结束后,朱樉先是调配马车帮助其他村庄搬迁。但那些马车远远不够用,而且那些村庄不像朱樉的村子那样有水泥硬化的道路连接到大路,有些大路也是坑坑洼洼的,不仅效率极低,车辆的维修频率也开始增加。
幸运的是,这些村庄大多非常贫困,各家需要搬运的物品并不多,在马槽的抱怨声中,搬迁工作还是很快就完成了。
除了匠吏村,朱樉也没有忘记之前在偃师遇到的那些仍然保持着周人风范的农夫,特意调配了部分运力帮助他们回到洛邑。
他还亲自在城中检查那些随着刘、单两位卿离开国家的贵族宅院,对于那些还可以居住的宅院进行了简单的修缮,专门用来安置仍然散居在偃师、伊阙等“大城市”的周人。
这些周人大多是刘、单两位氏族的领民或者是具有国人身份的自耕农,他们仍然忠于周室,不愿离开国家。一听说新任执政要让他们迁入王城,他们都认为这是一种奖赏,因此感到非常高兴。
随着这部分周人的回归,朱樉的人力资源表上意外地增加了近千户,整个周地的人口数量也达到了四万人。
这可是四万张嗷嗷待哺的口啊,为了确保冬小麦能够及时播种,朱樉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紧接着的分组建社工作让朱樉费尽心思。由于各村的户数不同,各户的情况也各不相同。
并非简单地拼凑就能解决问题,尤其是在这七千户居民中,约有一半的家庭缺乏成年男性作为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有些家庭甚至只剩下老人和小孩,或者主要劳动力长期患病,无法工作。
这些家庭生存能力薄弱,即便免除他们的税赋和劳役,维持基本生活也极为困难,更不用说奢望富裕的生活了。
如果没有朱樉的介入,这些家庭很可能会在历史的洪流中无声无息地消失,连一丝痕迹都不会留下。
朱樉当然不会允许这种局面发生。
眼前的严峻现实让朱樉更加坚定了推广互助合作组织的决心,他认为只有通过这种形式将大家团结起来,才能给予那些生活困难的家庭一线生机。
为了确保每个互助合作组织都有足够的劳动力,朱樉以两百户为一个单位,尽量确保其中一百户拥有壮年劳动力,初步组建了三十五个互助合作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