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工作持续了三天,终于完成了所有药材的种植。
为了确保药圃的正常运行,周国宏成立了一个“药圃管理小组”,由五个学徒和另外几个村民组成,张福老人担任技术顾问,定期检查药材的生长情况,提供专业指导。
随着时间的推移,药圃里的草药渐渐长高、茂盛。特别是生长周期短的金银花和板蓝根,不到两个月就已经长得郁郁葱葱。
药圃建成三个月后,县里的一家中药材收购站负责人听说了村里的药圃,特意前来考察。
他对药圃的规划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表示愿意与村里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优惠价格收购药材。
这个消息让村民们更加振奋。
原本有些观望的村民,也开始积极参与到药圃的管理中来。
周国宏看到大家的热情,决定扩大药圃规模,增加新的品种。
然而,好事多磨。
就在药圃发展顺利的时候,一个意外的问题出现了:村里的一些老人开始对药圃提出质疑。
“种这些草药有什么用?不如种粮食实在!”
“现在的年轻人,就喜欢折腾新花样,靠得住吗?”
“那块地原本是公共用地,凭什么划给药圃用?”
经过思考,周国宏决定召开一次全村大会,向村民们详细介绍药圃的情况和未来规划。
会上,周国宏首先解释了为什么要建立药圃:“我们村山区资源丰富,野生草药种类繁多,但过去由于缺乏专业知识,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通过建立药圃,我们不仅可以培养专业人才,还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
接着,他介绍了药圃的现状和已经取得的成果:六种药材生长良好,县里的中药材收购站已经表示愿意长期合作,预计今年底第一批药材收获后,可以带来至少五千元的收入。
最后,他展望了药圃的未来发展:“随着我们技术的提升和规模的扩大,药圃的收益将会越来越可观。更重要的是,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项目,也是一个文化传承项目。中草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责任将这些宝贵的知识传承下去。”
张福老人也在会上发言,他用专业的角度解释了草药种植的价值和前景,并对村里年轻人的学习态度给予了高度评价。
会议效果非常好,大多数村民都表示理解和支持。
那些原本有疑虑的老人,在听完详细解释后,也逐渐改变了看法。
会议结束后,有几个老人主动找到周国宏,表示也想参与到药圃的工作中来。
他们虽然年纪大了,但有丰富的种地经验,可以帮助照料药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周国宏欣然接受了他们的建议,并将药圃的一些管理和看护工作分配给了这些老人。
药圃的管理越来越规范,各项工作也逐渐步入正轨。
五个学徒在张福老人的指导下,不仅掌握了草药种植的技术,还学会了基本的药性理论和简单的药方配制。
他们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上山采集野生草药,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
到了秋天,第一批草药即将收获。
张福老人教给学徒们正确的采收、加工和储存方法,确保草药的质量和药效。
板蓝根是第一个收获的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