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争论(1 / 2)

第128章 争论

金厦来了个年轻人,但金厦二岛本来就有一个接班的年轻人。

郑芝龙起家就是八闽和夷州海洋贸易,郑家旧将不少都熟悉夷州当地情况。

郑延平起初是想让黄廷、郑泰等人率军往平夷州,安顿将领官兵家属,然而因为金厦上下尽都反对他收复夷州,拥兵自重的郑家勋将们也对此成消极态度。

不得已,郑延平亲率部队攻占夷州,让郑泰等人辅佐世子郑经镇守金厦。

掌管粮草钱财的户官郑泰又运粮不至夷州,以致郑延平军中闹饥荒,理应说郑延平本部和郑家勋将们之间已经几无信任可言。

矛盾如此之深,谁都没想到郑延平的长子郑经竟然这时出声反对文官们。

还是在大号如此之正,亲父郑延平已经站队的永历太子面前,反对大明正统朝廷的决议。

旁的不说,郑经自己就是郑延平以文制武的代表,郑经原配妻子是大明原兵部尚书唐显悦。

郑延平麾下仅有三员大将支持他收复夷州,马信、杨朝栋随郑延平往赴夷州。

金厦这边只有陈永华在郑经身边辅佐,郑经能抗衡郑泰等人,全是依仗徐孚远、王忠孝等文官大臣协助。

文官们亦然是郑延平留给长子的班底。

谁能想到郑经会反对自己的亲信。

文武百官纷纷神色各异的看向年轻的郑经。

郑泰讶异的看了眼一直和他不对付的侄子。

郑家这个武装海商集团的草台班子,和草原那些部落一样,极大的风险下,不太可能和中原一样稳定传位。

兄死弟替,比父死子替稳固多了。

有勋将们支持的郑泰,本就和郑经有继承权的争夺。

郑泰思索间,视线从侄子身上移到主位上的永历太子。

郑经是东南明郑的接班人,但现在有了个比他还小一岁的大明正统。

从小国太子变成藩王世子,换作谁也受不了。

郑延平错愕的看着长子,旋即脸色大怒,拔剑出鞘:“混账,你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

郑经面对眼神噬人的父亲,缩了缩身子,瞥了眼安坐主位的朱慈煊,咬牙道:

“父亲,一会儿播迁夷州,一会儿移往南澳。”

“将士百姓们会如何作想,是不是后面粤东收复失利,还要继续往南洋迁移。”

“夷州好歹还是八闽之地,金厦闽人能接受,粤东南澳就只有那寥寥数千粤人愿往。”

“不然杨二(杨彦迪)去往两广,何以只有三十余船。”

郑延平望着极像他的长子,恍惚看到了当初福州投清的父亲,发须怒张,直接提剑上前,要杀了这逆子。

马信、陈永华惊骇失色,连忙挡在郑经身前:“国姓爷,世子年少不知事,胡言乱语而已,当不得真。”

郑泰见状,犹豫两息,也大步上前维护郑经:“大木,经儿说的不无道理。”

“太子殿下虽到东南,能正人心,但播迁之事如此重大,金厦数十万将士百姓不免会惶惶不安。”

“还是等明年南洋的稻米运来,库存充裕,再言迁移吧。”

黄昭洪旭等郑家勋将也赶紧抱住挥剑乱砍的郑延平,各自开口劝说,小孩不懂事,莫要多怪。

郑延平几月前就严令搬迁家眷,他们都违令不行,不发一船至夷州。

如今郑经说要保持大本营不变,他们自然是支持的。

“国姓爷,当下属实不好攻打收复粤东,不久就要变风了,虽然能顺北风南下,但一旦失利,就难以折返金厦。”

“粮食军队都不支持当下用兵,还是休养半年再说吧。”

“尚可喜虽离开,但伪清两广总督李栖凤也不是个善与之辈,他也是历经战事,和李定国打过仗,平定粤东诸多义军的能人。”

“更别说他迁徙海滨百姓,从番禺到潮州沿海都是无人之域,不能就地征民夫,一两万兵,就要三四万民夫,年初才征夷州,年中确实不能起兵收复粤东。”

陈近南原型陈永华夺过郑延平手中的剑,同样劝道:“国姓爷,若太子殿下消息确切。”

“尚可喜带了两万兵到云贵,两广李栖凤手中至少还有六七万兵力,何况随时能支援李栖凤的闽赣清军。”

“就算耿继茂驻守八闽,赣省清军和两广清军亦有十余万兵马,一两万人属实不行。”

“我知道闽赣还有秘密结社反清复明的义士,不妨先联系他们,起义搅乱闽赣牵制住清军,再起兵收复粤东。”

陈永华说着,看向上方的永历太子,正色献言。

刘玄初见太子没有在意堂中的乱象,开口道:“金厦情形,延平王和我们商议过,我们清楚今年之内,金厦难兴大军。”

“是以,先联通南洋为主,派遣使者去往安南,让彼辈藩属为东南供粮,使西南朝廷和东南明军畅通无阻。”

安南

大堂诸文武皆是一愣,感觉听到要以夷州为后勤根基一样荒诞。

没事去招惹安南作甚。

安南对他们来说和夷州一样蛮荒,两百年前的交趾承宣布政司太遥远了。

安南君臣和曰本一样恶劣,甚至犹胜之。

大明都向他们借过兵,曰本好歹还允许通商,安南是一粒粮食都不愿给。

这种两头草,谁强跟谁,就算大明统一南洋,也会在大明代清择价而沽。

眼见逆子躲到部将人群之中,郑延平狠狠盯着他,挥手挣脱部将们的束缚,转身回到太子身侧。

“粤东不行,那就两都。”

“太子与我将奇袭浙东和天津,尝试收复两京。”

还没从安南之事清醒过来的金厦文武们,听到国姓爷的暴论,顿时大惊失色。

开窗也就掀屋顶而已,你掀整个房子干嘛。

“国姓爷,前年二十万大军收复南都都没有成功,如今三年大战,皇上太子才定南洋,如何兴兵收复两都。”

“李定国难出云滇,李来亨他们困居山中,江浙迁界禁海义士息声,只我们一路,即便不顾金厦,全军出动也不到八万兵马,就算奇袭收复南都,也是被四面围困。”

张煌言还在犹疑,王忠孝等人已经激动的难抑喜色:“如何不行。”

“前年圣驾不在,犹然义师云从,以太子之大号,江浙各地缙绅百姓顿会顷刻反正,待收复旧都,天下各省知晓我大明天命犹在,必会云集响应。”

“李定国李来亨他们何不能脱困会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