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圣上垂询直隶水灾
六月二十七。
这天傍晚,神京城在下着大雨。
黑云压城如泼墨,雨箭直射得皇宫护城河翻起白沫。
位于东安门外帅府胡同的忠怡王府,巍巍然立在雨幕中,琉璃瓦上万千银蛇乱窜,雨水顺着鸱吻兽头汩汩而下。
忽闻辚辚车马声破雨而来。
一辆马车停在了王府之外。
车帘一挑,先见青布伞面溅起碎玉,继而露出姜念半幅月白直裰。
姜念撑着青布伞下了马车。
他将青布伞往上撑了撑,望向那鎏金匾额,但见“忠怡王府”四个斗大金字,掩在雨幕后面,大门前的石狮怒目圆睁。
姜念攥紧伞柄,心中暗道:“记得第一次来这座王府的时候,就是傍晚,就是在下着大雨。不同的是,第一次是我主动来的,当时对十三王爷求了赴考恩科顺天府乡试,而今日是十三王爷遣人召我来的。只不知,今日十三王爷忽然召见我,所为何事”
带着疑惑,他整了整被雨溅得有点湿的衣襟,步入了忠怡王府。
……
……
室内。
忠怡亲王正负手立于窗后,望着窗外的倾盆大雨,神色严肃。蟒袍下摆深一块浅一块,是他适才在外头被水浸的。窗外雨打芭蕉声混着檐马叮当。
忽闻脚步声,忠怡亲王转头看向恭谨步入的姜念。
姜念正准备行礼,忠怡亲王忙抬手虚扶阻止,口中迸出了一句:“且勿行礼,今日召你来此,乃是奉上谕垂询你一事。”
说完,忠怡亲王整肃衣冠,走到室内正中,南面而立。
姜念趋至忠怡亲王跟前,行大礼跪拜道:“臣三等侍卫姜念恭请圣安!”
“圣躬安!”忠怡亲王肃然答应,随即代泰顺帝垂询了起来,“今直隶霪雨为虐,山水骤发,各河涨溢,若成泽国,当何以救灾”
姜念略一沉思,深吸一气,便朗声说了起来……
……
……
尽管姜念已两次在泰顺帝面前奏对,且都有着好的奏对表现,但泰顺帝一直都心存疑虑,怀疑暗中有高人指点姜念,甚至怀疑那高人图谋不轨。
因此,泰顺帝已暗地里派人跟踪调查了姜念,对姜念的情况已了如指掌,甚至知道了姜念与寄居在姜家的薛宝钗尚未行房……
泰顺帝继而确认了,姜念并无暗中指点的高人,其常接触的,除了姜家之人,便是屈泰、屈继善父子。
但泰顺帝还是对姜念非凡的才能持有疑虑。
就在昨日,当泰顺帝与忠怡亲王商议直隶或有严重水灾的时候,灵机一动,忽然想拿救灾之事垂询姜念,看一看,姜念在没有事先准备的情况下,会给出怎样的救灾策略。
只是,泰顺帝也知道,他近期召见姜念的次数有些频繁了。所以这次,泰顺帝不召姜念入畅春园当面奏对,而是让忠怡亲王代为垂询。
……
……
翌日,六月二十八,神京城依然在下着大雨。
骤雨如倾,笼罩着畅春园澹宁居,发出的雨落碰撞声,似沉闷的龙吟。
泰顺帝身着石青缂丝常服,盘膝坐在紫檀木罗汉床上,对身前的忠怡亲王问道:“昨日着你去垂询易儿救灾之策,可曾问了”
忠怡亲王坐在一张矮凳上,蟒袍下摆犹沾着雨渍,闻言忙恭声回道:“圣谕煌煌,臣弟岂敢怠忽。昨日傍晚召易哥儿至王府,当面垂询。易哥儿于未知之情形下,临时应之。”
泰顺帝好奇:“他如何应的”
忠怡亲王道:“易哥儿料想,一旦直隶爆发严重水患,必致京畿粮价暴涨,通州漕仓存粮告急,流民向京师聚集,危及稳定。”
泰顺帝点头:“他能推测到此种局面,倒也正常。”
忠怡亲王感叹道:“易哥儿接着便说,此乃对圣上施政的试炼。救灾之策,宜急维稳,安民心,防流民扰京师,速复秩序。如是,则圣上勤政务实之风可树。”
泰顺帝脱口斥道:“此子放肆!这话儿也是他能说的”
忠怡亲王微笑道:“此言虽质直,理却无谬。易哥儿年少,且临时应对垂询,便能虑及于此,诚为难能,亦可见其对圣上关切之心。”
泰顺帝点了点头,对忠怡亲王问道:“然则何以应急而安民心,速复秩序易儿可有策”
忠怡亲王神色肃穆地说道:“易哥儿陈四策以应急。”
“一者,开仓赈济,急调直隶常平仓、义仓存粮,设粥厂数百,以‘每日人给米一合’之规施赈;二者,寓赈于工,征募青壮灾民疏浚永定河下游,日给米一升、钱五文;三者,修涿州至通州官道,立‘泰顺元年钦命工赈碑’,以宣皇恩;四者,严惩贪腐,有官克扣赈银者,严治之。
“易哥儿言,若此四策得行,大规模民变可免,灾民安置率高,死亡率低,次年粮价回落,春耕恢复率亦高。”
泰顺帝点了点头,心中已感到满意,嘴上却故意道:“皆非奇策。”
忠怡亲王笑道:“虽无奇策,然易哥儿临时应对垂询,思虑便如此周至,足见其天资卓绝。也由此可见,此前他先后献策清查钱粮亏空、改良京通官仓,大抵皆其自思自筹。”
泰顺帝闻言默然。
忠怡亲王正色敛容,道:“易哥儿再三陈情,此番直隶若遭水患肆虐,当以‘寓赈于工’为赈济首务,此乃万全之策,不可轻忽。”
泰顺帝眉峰微蹙,沉吟道:“你以为此策如何”
忠怡亲王毫不迟疑,朗声答道:“臣弟深以为然,寓赈于工实乃赈灾良方,当大力推行。”
所谓“寓赈于工”,意思是将赈济融入工程,其实就是“以工代赈”。
只是,自古至今都没有“以工代赈”这种表述。
大庆常用的表述是“寓赈于工”。
大庆早就采用“寓赈于工”这种赈灾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