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后申咽不下这口怨气,尽管朝廷不缺粮食,但粮食外流,就是危险信号,何况他要办这个甸邑父敫氏。
王后申为何一定要办这个甸邑父敫氏?
因为这个甸邑父敫氏已经第六次妖言惑众,说什么税赋太高,诸侯上缴朝廷5%贡赋,诸侯国的百姓上缴诸侯君的税率依然是井田制的助田税率,大约地11%,而王幾之地确高达20%耕田税。
他说得事实没错,可他没有说清楚区别,而是混调事实,诸侯税赋还未改革,可诸侯国中的平民百姓必定少数,多为佃农、农奴阶级,而且平民百姓七口之家,也就最多一百亩田地,一年结余不到五万斤粮食,同样人家,而王幾正夫每年一家最少十五万斤粮食收入,出去高消费之后,一家纯利少则十万斤,六年下来,已近最少六十万斤的纯利收入,一个诸侯国的百姓如何相比?
问题在于税率,而不在耕地面积的多少,这就是甸邑父敫氏的言论的基本点,你说他错了吗?没有。没错他就只口不提田地的多少问题,继续宣扬田地税率问题。
能够担任一个甸邑父敫氏的人,相当于一个男爵的职位,管方圆六十里的耕地面积,也是正处以上级别官员。很奇怪的是这个甸邑父敫氏,不是大司徒手下,而是太宰荣夷公手下。甸邑父敫氏手下有六百七十人,管六万三千亩田地,原来他是管王宫的耕田,难怪王后申插手此事,一千五百万斤粮食外流,王后申如何能让,尽管到外面市场上花同样的钱能够买到同样多的粮食,但这是性质不同的问题。
甸邑父敫氏明显从中捞了好处,还在宣传对朝廷不利的言论,王后申决定深查此人。
问题来了,这位甸邑父敫氏原来是召公儿子召季子的岳父的弟弟。原来是有关系网络的,原来不是乡人党,王后申搞错了。但王后申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个王宫后院,不知有多少这样的带有危险性不一心的裙带关系。这是都县县政下大夫柞伯安排的裙带关系。
王后申给上士甸邑父敫氏定罪,第一,妖言惑众罪,第二,不纳余粮罪,第三贪污罪。三个罪名上报司寇良父处,司寇良父审阅后将罪名材料退回王后申,说罪名不成立,第一,他的言辞属实,第二,不纳余粮无罪,第三贪污罪没有根据,经查,此人清白廉政。
王后不信他无罪,隐罪群体,怎会无罪,王后相信自己的直觉,王后下懿旨,令内小臣直接查办此事,不管他隐藏的多深,都要刨根问底,看看他到底何种人。王后似乎要证明什么。
内小臣官居上士,是王后身边的近臣,听从王后的命令,处理后宫的一切事务。
甸邑父敫氏已经知道被王后盯上了,后果没有好日子过,还有可能连累很多相关人员,在看看自己身边的关系网,个个都是身居高位的大官,诸侯,知道自己成了棋子,而且是死棋,无路可走,甸邑父敫氏想来想去,最终选择自裁。家人对外声称突发疾病死亡。
任何事情没有不透风的墙,王后申的恶名开始外传,外面传闻逼死无罪之人。
王后申说道:“既然恶名昭彰,也无所谓,王后申下令敫氏一族,迁徙召国,不得留在王幾之地。”这也是对主管五邑甸人都县官下大夫柞伯的打脸。
王后申这样一搞,让几个朋党老实多了,没有人在明目张胆的乱来乱说乱动,党派斗争开始再一次的消停下来。
厉王十七年,晋侯薨毙,其子靖侯继位。
太宰荣夷公派太宰第一秘书处处长宰夫下大夫前去吊唁。
同年,宋厉公薨毙,弑君篡位,谥号厉公。其子釐公子举继位。
太宰荣夷公派太宰第三秘书处处长宰夫下大夫前去吊唁。
同年,毕国公薨毙,太宰荣夷公派太宰第二秘书处处长宰夫下大夫前去吊唁。
同月,汉水上游毛公薨毙,太宰荣夷公派太宰第四秘书处处长宰夫下大夫前去吊唁。
天下一千多个诸侯君,几千个附庸以及重要大臣,生老病死,也是常态,负责诸侯事务的太宰荣夷公,当然每个人都要派人前去表示哀悼。这是朝廷常态工作之一,朝廷每时每刻都要知道每个重要人员的生死状况,这是起码的工作,也是重要的工作。不然,就太笑话了。
话说,王幾内的农业发展又一次升华,正夫的腰包再一次鼓了。
稼穑得到全面推广,三年,仅仅三年,公家粮库相应多出25亿斤的粮食,
大史南研究新问题的发展走势,得到明确的肯定,他说:“由于正夫农耕收入水平的提高,在他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因手头经济的宽裕,他们的下一代可能不再成为耕夫,可能另有职业选择。尤其是,他们手里的血汗钱,可能足够购置田产一百亩或者两百亩,这个一百亩田产,也足够他们一家人生活所需,他们从井牧将转变成地主阶级。这就是新形势下的新趋势。农民阶级的富二代,成为新兴地主阶级,王上创造培育了大批量的地主阶级,而私有田地只上缴5%的贡赋。”
“也就是说,面临几个问题,第一,他们置田在何方?在王幾置田还是外方诸侯国置田?第二,他们若在外方置田,那么,他们势必搬迁,也就面临人口流失问题,据说,召公的田地比王幾的田地买卖要便宜一成,也就是明显的争夺人流问题。”
“第二,经济问题,他们在王幾赚到的钱,却流向外方诸侯,造成王幾的资金流失,同时,诸侯开垦荒山,退林还耕的事情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他们要开垦更多的农田,出售给富农们。”
“散国因为耕地问题,可能将要闹到朝廷司寇部门来,原因,也是这个潜在的问题,西部的土地更便宜,买卖合同不够到位,王幾富农更愿意到散国去买田地,这样,散国和周边国家的耕田开垦就出了矛盾,而且还是多边矛盾。”
听明白了,新的阶级的产生,就是富农阶级的产生,也就是正夫阶级的华丽转身。
人都是要求进步的,都是努力向上的,尤其是有了经济力量之后,培养下一代就成了生活的中心,尤其是农民阶级,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一辈子之后,总想脱离这个苦难的环境。这是事实存在的,不管任何美妙的宣扬,不管怎么说劳动人民最光荣,他们都向往城市生活,不但是劳动,还有其他他们说不上名称的向往事情,农民自身的体会那是第一证词。看来厉王想控制耕夫终生从事农耕工作,还是有难度的,必定这个耕田是要力气的,辛苦的,流大汗的事情,要把农耕作为事业,一代人可能,两代人就难了,因为人确实都是向往美好的,好的环境,好的仕途,不能农民的儿子恒为农,这是事实,社会发展的理想化是拗不过事实的,现在农民有钱了,还不是一般的有钱,虽然农民有钱要感谢厉王的好政策,但,也拦不住农民自身发展的脚步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因为他们是平民百姓,不是奴隶。
除非有更好的政策出台。
本站重要通知:请使用本站的免费小说app,无广告、破防盗版、更新快,会员同步书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gegegengxin下载免费阅读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