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士龙以一千多步卒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为朝廷争取更多的时间了,在刘正华等人赶到河源的情况下,如果不连夜撤往番禺城,只怕第二天一早元军轻骑的身影就会出现在河源城外了。
唯今之计也只有尽快赶到番禺城后与张世杰、陆秀夫等人商议后再做谋划了。
坐在颠簸的马车上,看着对面仍在不住沉思着如何应对身后追兵的文天祥,赵昰也同样在心里思量着一件自己筹谋了很久的大事。左相陈宜中这位朝廷中位份最尊、资历最老的文臣之首背弃朝廷的情况下,反而意外的形成了一个对朝廷以文御武的国策进行变革的最佳时机。
德佑元年,原本家资万贯衣食丰厚的文天祥毅然散尽家财招募乡勇率军入临安勤王。凭着过人的才干和诸多功绩,文天祥从赣州知州一路升迁为临安知府、枢密副使再到朝廷右相之尊。在这数年的时间里,因为文天祥豁达豪爽的性格,百折不挠的坚毅和待人以诚的宽厚,也引来了无数天下豪杰之士纷纷投奔到他的帐下效力。
官职一路升迁,可是文天祥待帐下军将们却仍然是解衣推食悉心相对,这也是麻士龙、巩信、刘子俊、赵时赏、萧敬夫等豪杰之士誓死追随他不离不弃的原因。
经过这些天的朝夕相处和了解之后,赵昰从文天祥的为人处事等各个方面仔细观察了许久后,得出了一个令他感觉极为欣喜的结论:这位当朝右相大人,不仅对武将们没有歧视之心,而且自律极严处事公允,更重要的是文天祥的才智和能力都极为不凡,再加上原本心中早就被固化了的那个忠贞不屈的英雄形像,赵昰已经认定只有文天祥才是那个能帮助自己实现朝廷文武分治的最大助力。
大宋朝廷这艘大船,如今处处漏水行将沉没,如果再不思变革继续这样苟延残喘下去,哪怕这次冲破了湛江口的元军阻截,打退了身后元军的追击,可是等元军追到琼州之后又该怎么办呢?再不想办法尽快提升军心士气,提高武将们的地位和临战之际的主动权,也许朝廷连眼前的这次劫难都冲不过去了。
想到这里,赵昰决定向文天祥开诚布公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朕有句话想请教右相,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不知两者可有高下之分,何者为重,何者为轻?”
听到少年皇帝突然向自己问了这么一个问题,文天祥从沉思中抬起头来,诧异的看了看赵昰后还是认真的回答了他的请教:“祭祀者,敬先祖、睦亲族、成教化、惩百戒以为规制也。兵戎者,国之兴衰,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两者相辅相成,互为阴阳,缺一不可。”
听完了文天祥的解释,赵昰继续单刀直入的追问道:“丞相所言朕也知道,然我大宋如今却有一事令朕百思不得其解。如今我大宋朝廷上下,为何独重祭祀而轻兵戎。文臣掌朝政、教化、规制,为何武将们却只能居于文臣之下唯唯受命而不得重用?每有战事,若无文臣为帅则军中必有监军,武将全无临机决断之权,兵将们血染沙场却得不到应有的奖赏和尊重。虽说也偶有些文武全才之辈,以文臣出身率军决胜疆场,可是更多的情况下却是那些文臣们以书生意气想当然的指挥军将们与敌军战斗,到最后战败之时,却仍是由那些受命于人的武夫们来承担罪责,长此以往我大宋何时才有中兴之机啊?如今朝廷中罕有敢战之将,军中难觅奋进之卒,面对着元贼数十万大军步步进逼,不知右相可有何良策?”
听完了赵昰一大串的追问之后,文天祥已经完全明白了眼前这位少年皇帝的真实想法。用略带着怪异的眼神盯着赵昰看了一会后,文天祥想到朝廷如今的形势,也干脆放开心胸将一些原本不该由自己这个臣子口中说出来的话也都向赵昰说了出来。
“皇上所言之事确为我朝实情,想来皇上对此事也是早有定见,只不过此事的根源却并不在朝廷文臣身上啊?昔年我大宋立国之初,太祖皇帝定下的祖制才是我朝以文制武国策的来由。”
说到这里,文天祥看了赵昰一眼,见年轻的皇帝对自己说到大宋太祖并没有什么不快之意,这才接着往下说道:“其实自昔年金人入侵之时起,朝中远见之士亦曾想过变革此法。可是多年沿袭的祖制又岂是那么容易被革除的,文臣不愿放弃手中的权柄,而那些放弃兵权变成朝廷勋贵的武将世家,也大多在沉醉于荣华富贵中不思进取。建炎南渡之后,迫于金人压力,朝廷一度也曾授予武将们临机专断之权,这才有了岳武穆、韩忠武等武将们一改军中颓势对金人连战连捷。只可惜受朝中奸党诬陷致使岳武穆冤死于风波亭之后,朝中武将人人自危,自此再无人敢独揽军权,以至于朝廷军队越发的不堪一战。”
从文天祥满是辛酸的话语中,赵昰也终于清楚了这位状元出身的文臣内心的真实看法,兴奋之余赵昰不禁对着文天祥说道:“若有丞相襄助,朕一定要革除此等陈规陋习重整我大宋军威。”
听到赵昰兴奋之下的豪言壮语,文天祥心中虽然对赵昰的见解极为赞赏,可是想到赵昰的年纪,却忍不住轻叹着问了一句:“皇上如今可满十一岁了吗?”
g_罩杯女星偶像首拍a_v勇夺冠军在线观看!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meinvlu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