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宁州江山 > 第181章 长安的上流

第181章 长安的上流(2 / 2)

林哥儿去了不久,道路果然畅通了,税吏不仅不敢拦阻,甚至还讨好地向李默的马车敬了个礼。

李默和张显对视而笑:大梁果然是衰败了,对拥兵自重的边镇竟然变得如此纵容起来。

大梁的西京很大,但相对前朝周来说一百年来这里其实没有多大的变化,周朝时候的长安那才是真的大呢,毕竟这里曾是大周的崛兴之地,而大梁崛兴于河北,建国时以魏州为都城,后迁至汴州,称帝时定都在洛阳,至于把长安也列为都城,那纯粹是统治上的需要,历史上看大梁的皇帝似乎并不怎么喜欢到长安来,只是为了一统天下的需要,才让长安成为都城,才会格外的重视。

长安城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北部是规模宏大的皇宫禁苑,皇宫之南是皇城,乃中央各部官署所在地。

皇城之南才是真正的长安,百姓的长安,万国的长安,李默这次要来的长安。

作为大梁的都城,长安的坊市制度很严格,坊市严格分离,每个坊的四周都围着厚厚的土墙,像一个个独立的城堡,所以长安实际上可以看成是许多座小城的集合体。

宁州驻上都进奏院位于恭仁坊,这地方位于皇城之东,距离皇城只一街之隔。

这个不大的坊内云集着诸多的进奏院和外国使馆,号称第二个尚书省。

大梁承袭周制,以三省六部治理天下。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加上一位使相,合计有四员。但梁与周的不同之处在于,梁朝有四都,四都地位平等,每一都都设有三省六部。

这样一来,大梁四都就有十六位宰相,这十六位宰相被称之为柱国宰相,又名外相,以区别于皇帝身边的两位首辅(内府监和枢密使)。

内府监是内宫太监总管,枢密使是枢密院长官,二人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实,又因地位特殊,更方便接近皇帝,故而被称之为首辅、

十六位柱国宰相加上两位首辅,帝国一共有十八位宰相。

在帝国早期,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离,中书、门下相互监督,尚书省对中书门下也有封退之权,权力制衡虽然程序上有些繁琐,但可以确保帝国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不至于出现大的偏移。

但自兴宗皇帝是个怕麻烦的人,在他龙御天下的五十三年里,中书门下逐渐合流,成为一家,名之曰政事堂,而尚书省也彻底沦为事务性执行者,无权监督政事堂。

兴宗之后,政事堂也变得名存实亡,内阁取代了政事堂,内阁顶着政事堂的名号,却变成了皇帝的附庸,无权号令六部,一切重大决策必须通过皇帝的朱笔亲书才能成为国家政令。

而过去那位“可怜巴拉”的皇家使者(使相)也今非昔比起来,一跃成为内阁首席秉笔宰相(首相)。

三省长官非德高望重、资历深厚的高官大吏不能担任,而使相的任职资格就灵活多了,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灵活掌握。过去政事堂时代,使相仅仅只是皇帝安插的耳目,地位不高,虽有参政之权,但分量不重,而今摇身一变成了内阁首相大臣,以小临大,使得内阁完全丧失制约皇权的可能,彻底沦为皇帝的附庸。

自此以后,天下大事皆由皇帝的一支朱笔定夺。

现在是初夏,大梁的兴隆皇帝就住在长安未央宫内,此刻的长安城里有六位宰相,内阁里大权独揽的首席秉笔宰相名叫萧定密。

萧定密是宗室,论辈分是兴隆皇帝的叔父,封安丰王。

李默对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很感兴趣,掌院使方世忠详细做了介绍后,建议李默去会会他。李默道:“贸然前往只怕不妥。”方世忠道:“那就先观察一下,明晚定安侯生母寿诞,她是萧定密的乳母,萧定密一定会去,届时大人以贺客身份过去见识一下。”

李默同意。

恭仁坊的进奏院面积不大,方世忠是掌院使,就住在院里,李默则住在距离一射之地外的一个院落里。

一般情况下,他是不到院里去的,方世忠有事会主动去见他。<igsrc=/iage/1797/3251990webpwidth=900>

泰国最胸女主播全新激_情视频曝光 扑倒男主好饥_渴!!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在线看: meinvmei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