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红楼探秘 > 第二章、《红楼梦》姓“戏”还是姓“史”之谜 2

第二章、《红楼梦》姓“戏”还是姓“史”之谜 2(2 / 2)

这本人原是聋子。

这个笑话想要说明的是,这部作品就像“房子大的炮杖”,其震撼力绝对够得上如雷贯耳,石破天惊。但是,如果“点”炮杖的人是一个聋子,是一个“一窍不通”的人,它不但不会带来半点响声,还会引来围观者的“哄然一笑”,生生是把一个振聋发聩的东西整成了无聊的笑话。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责任当然不在爆竹本身,而在“点”的人身上。如果“点”的人不是一个“一窍不通”的人,而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人,结果自然大不相同。这就是“通”与“不通”的天壤之别。

其实,在清朝的时候,知道《红楼梦》在说什么的已不乏其人,戚廖生就是其中一位。他深谙此书的两面之道,对此作过十分精辟的论述,他在戚序本的序言中这样写道:

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矣!吾未之见也。今则两歌而不分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所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嘻!异矣。

他之所以把一声两歌,一手两牍称之为奇迹,是因为两歌和两牍发自一端,但表现出来的内容却完全不同。在一般人看来,这是“万万不可能有之事”,但石头记做到了,而且做的是那样完美,那样天衣无缝,那样令人叫绝。这个评价说明,红楼梦有两张完全不同的面孔,而这两张面孔又是用同一种材质做成,表面上看它们浑然一体,没有任何区别,但反过来看你就会发现它们完全是两码事。

戚廖生在序言中还说:

吾谓作者有两意,读者当具一心。譬之绘事,石有三面,佳处不过一峰;路看两蹊,幽处不逾一树。必得是意,以读是书,乃能得作者微旨。如捉水月,只挹清辉;如雨天花,但闻香气。庶得此书弦外音乎?

它的意思是说,石有三面,书有两意,但结果只有一个,就像百川归入大海一样,只有一个归宿。然而“实相无相”,真相就像水中之月,雨中之花,有影无踪,见神不见形,人们只能感受到它的清辉和香气,却看不清它的真实面目。这个评语恰恰说明,故事的内容并没有看上去的那么简单,其中的玄妙高深,非独具慧眼者难以企及。(未完、待续)

g_罩杯女星偶像首拍a_v勇夺冠军在线观看!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meinvlu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