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含蓄细腻的笔墨,深沉真挚的情感,通过对菊花的忆—访—种—对—供—咏—画—问—簪—梦等一系列描述,娓娓道出了他对菊花的一片痴情,并展示了为它辛勤付出,默默耕耘的场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可以说,十二首菊花诗正是作者对创作这部作品无怨无悔的真实写照。
在拟写菊花诗题目时,宝钗对湘云说,这十二首诗既要咏物又要赋事,二者不可偏废。这就点明了诗的内容具有“寄兴写情”的性质。所谓“寄兴写情”就是借咏物以言情,托物以寄情,寓情于景。也就是说,它不是为咏物而咏物,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借物,借景来抒发诗人的情感,表达其内心深处的东西。
我们看到,菊花诗的题目都用两个字,一实一虚,实字用菊,虚字用忆、访、种、对、画等这些“通用门”。而且,每首诗都采用“以菊花为宾,以人为主”的形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咏物和抒情两不误的目的。在拟好十个题目之后,湘云对宝钗说:“十个还不成幅,越性凑成十二个便全了,也如人家的字画册页一样”。这个提示很重要,诗的题目一定要凑成十二个,让它与十二钗相呼应,与十二钗的“字画册页”相呼应,只有这样才称得上是“全”,而不是“缺”。这就说明,在《红楼梦》里十二这个数字是“圆满”的意思,它代表四季,十二个月,三百六十五天,可谓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正因为如此,女娲用来补天的石头,其方圆规矩都是由十二和十二的倍数组成。然而,有意思的是,最能代表“全”或“圆”的第十二首菊花诗,作者偏偏用了“残菊”二字,这又是为什么呢?这里面就涉及到“残”和“全”、“圆”和“缺”的辩证关系。
作者显然是用《残菊》来比喻书的不完整状态,所谓“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说的都是这个意思。但是,它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表面上看这部作品是一部残缺不全的梦,但它的“圆”包含在“缺”中,它的“全”蕴藏在“残”中,因为有“缺”才有“圆”,有“残”才有“全”,二者相辅相成。所以,在诗的结尾处诗人这样写道:“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是:书的“残缺”是客观存在,不可改变,但“团圆”依然有希望,只不过诗人把这个希望寄托在了来年,寄托在了后人身上。这恰恰说明,“残”和“全”不取决于书之本身,而是取决于人们对它的理解和认知。
从“访菊”到“菊梦”正好是十题,如果我们把“访菊”看作是创作的开始,那么“菊梦”就是创作的结束。以一题为一年计算,恰好是十年,这与凡例中的“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以及楔子中的“曹雪芹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记载完全吻合,印证了《红楼梦》的创作经历了十个春秋。
另外,“忆菊”和“残菊”一头一尾相互照应,体现的是这部作品以“忆”始,以“残”终的构思和布局。“忆”是书的宗旨,“残”则是它的现状,如果“忆”是诗人创作的出发点的话,那么“残”则是诗人无奈的选择。十二首诗从“忆”到“残”,恰好是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一个大轮回,这也体现了书的创作思路和创作笔法。(未完、待续)
泰国最胸女主播全新激_情视频曝光 扑倒男主好饥_渴!!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在线看: meinvxuan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