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是,宝玉祭奠仪式完成后,只见黛玉从花影中走了出来,把宝玉和他身边的丫头唬得不轻,以为是晴雯“显魂”来了。这就说明,这篇诔文不是祭奠晴雯一人的,黛玉和其她女儿都在其中。黛玉满面含笑的说道:“好奇的祭文!可与曹娥碑并传的了。……原稿在那里?倒要细细一读。长篇大论,不知说的是什么,只听见两句,什么‘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陇中,女儿命薄’”。并特别建议把“红绡帐里”换成“茜纱窗下”,改为“茜纱窗下,公子多情”。我们都知道,“茜纱窗”是黛玉居住的地方,这就进一步坐实了宝玉对景凭吊的对象,是包括黛玉在内的所有女儿。
那么宝玉的红楼一梦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又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呢?这个时间点如何确定?《芙蓉女儿诔》给出了明确答案,我们来看一看它的答案是什么。
(1)、胤祯被秘密册封的具体年月
胤祯秘密立为储君的时间,直接体现在宝玉和晴雯相处的时间上。《芙蓉女儿诔》一开始就这样写道:
维太平不易之元,蓉桂竞芳之月,无可奈何之日,浊玉,谨以群花之蕊、冰鲛之觳、沁芳之泉、枫露之茗,四者虽微,聊以达诚申信,乃致祭于白帝宫中抚司秋艳芙蓉女儿之前。
“太平不易之元,蓉桂竞芳之月,无可奈何之日”,这三句话显然是某年某月某日的意思。那么,它指的是哪年哪月哪日呢?它指的是阴历的1735年8月23日。这是什么日子呢?这是雍正死亡的日子。为什么说它指的是这个日子呢?因为“太平不易之元”,点明了这又是一个元年的开始,这又是一个新朝代的诞生。“蓉桂竞芳之月”,脂批在它的后面直接批道:“是八月”。那么八月也由此确定。“无可奈何之日”,指的是雍正死亡的那一天。为什么要用“无可奈何”来形容这个日子呢?因为雍正总想长生不老,整天到处寻觅不死的秘方,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终还是进了“馒头庵”,所谓“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这是无可奈何的事,谁都无法与死神抗衡。所以,作者将其形容为“无可奈何之日”。脂批说:“日更奇,细思日何难于说真某某,今偏如此说,则可知矣”。这就说明“无可奈何之日”里大有文章,并不是看上去的那么简单。雍正朝的结束,就是乾隆朝的开始,这个时间正好是1735年8月23日。
然而,此时此刻在这里进行祭祀的不是别人,正是雍正处心积虑想置于死地的胞弟胤祯。他不仅在这场灾难中幸存下来,而且活得比想要弄死他的人还要长久,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可见,在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当中,包含了多少信息,包含了多少难言之隐,也包含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用这四个字来概括雍正的死亡之日,可以说是再合适不过。(未完、待续)
本站重要通知:请使用本站的免费小说app,无广告、破防盗版、更新快,会员同步书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gegegengxin下载免费阅读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