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汉家日月 > 第一八七章 又是一年秋来到

第一八七章 又是一年秋来到(1 / 2)

时近崇祯十年八月,整个乐亭大地一片兴奋躁动的气氛,因为今年的秋收工作马上就要开始了。

这日,于望召开了会议,要进行全县总动员,组织今年的秋收工作。都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今年吏书司不计血本的开荒大潮和水利工程投入后,可以预见的是,今年的收获是喜人的。

肖先生也是喜上眉梢,在他手里捏着一大叠的公文报告,里面是各种预先报告和评估数据。

今年大明北地照例是雷打不动的旱灾,老天不开眼,很多地方又是颗粒无收,一场的恐慌已经在大明北地各处酝酿。

然而在乐亭却不是如此,在大力保证灌溉的条件下,乐亭各地的土地上到处是沉甸甸,金灿灿的麦穗。一场丰收都可以亲眼看得见,所有乐亭的军户们各个喜笑颜开,喜悦荡漾在他们的脸上。

虽然自从今年开春后,所有军户都是没日没夜的亡命干活,平时的他们汗如雨下从未停过,繁重的农活压弯了他们的腰,但这一切的辛苦,眼看都有了回报,这都是值得的。

据肖先生报告,连带去年到今年开春,到春耕时,正式播种的土地达到了六十万亩。眼下乐亭各处,一眼望去的就是刺眼的滚滚的麦浪!据那些有经验的老农估计,这些土地上,有的地方因为土地肥沃,灌溉良好,亩产可以达到二石之多,还有大批处于远离水源,土地贫瘠的地带。但是由于吏书司的大力就地打井灌溉,就算是这些地方,也能保证亩产一石之多。

有消息传上来,吏书司组建的那些大型农庄的军户,大都是去年和今年开春收拢过来的流民。相比他们往年在自己老家那凄惨的收成,或者是干脆就绝收,很多军户都是跪在麦田边,手捧沉甸甸的麦穗,忍不住嚎啕大哭。

粮食啊,粮食!

民以食为天,虽然这些流民包括本地的军户对着操守大人一向感恩戴德,但是其实这些农庄里的很多军户都是一直抱着惶恐的心态。

是的,为了让这些军户吃饱,为了组织生产,几万军户早早就听说了操守大人是砸锅卖铁的筹集资金!

有消息说,今年在吏书司财政最吃紧的时候,观世音菩萨转世的主母(秦如烟)甚至毫不犹豫的变卖了所有自己带来的嫁妆,包括那些什么金银首饰。作为乐亭大地主母之尊的如烟夫人听说平时是素面俭朴,头上手上脖子上甚至没有一件首饰。

要知道,首饰是这个时代的妇女最重要的装饰。不要说那些乡绅豪门,其实就是这些穷的破产的军户,自家婆娘还不是死死捂着至少一件银饰不肯变卖?这是为什么呢,相对这个时代的妇女来说,这仅有的一件首饰都是意义重大,不说平时压箱底舍不得穿戴,只有在自认最隆重的场合才能亮相一下。

首饰,已经是这些军户婆娘最后的精神寄托,如果连最后的一件首饰(大都可能都值不了多少钱)都要变卖的话,那么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最重要的是,这仅存的首饰往往是作为传家宝,一代接一代的,作为婆家给媳妇的见面礼的。

可是,作为乐亭一县主母之尊的如烟夫人,她老人家居然是连普通军户的婆娘都比不上,这如何不让广大军户们感动的嚎啕大哭?

操守大人和主母夫妇如此恩重如山,这让这些军户又如何去报答呢?所以,从头到尾,他们唯一能献出的就是干活,对,玩命的干活。

惶恐!在广大军户心里一直是惶恐!开弓没有回头箭,操守他老人家的所作所为,可谓是倾家荡产,孤注一掷!这好几万军户可谓是让他一人生生养活!

可是,这个年头,老天爷从来是没有开眼的时候!要是今年秋收没有收成,那么可想而知,就算是操守大人再也无力回天,这好几万军户统统都会没有了活路!面对他们的除了绝望还是绝望!

看到丰收在望,所有的军户们都打心底里松了口气。是的,往年一直冷酷无情的老天爷终于开眼了!由此,这些军户们早就纷纷底下商议好,在完成秋收后,就是筹资进行大规模的庙会和法事,以此来酬谢上天,酬谢上帝!

举行这种大规模的场地自然是各地兴建的太一道场,其法事除了感谢上帝外,最重要的全民集体祈福,期盼老天降福于操守大人夫妇,祝福他俩老人家福体安康,寿禄无穷!

法事最重要的心愿还有一个,就是让老天送子,让主母早点诞下麒麟子,如果操守他老人家有了香火传承,那么从此以后,整个于望体系都会稳定下来,而底层的广大军户都有了盼头和依靠不是?

其实对于秋收,于望倒是没有太多的忧虑,他一直相信,只要有充足的水源灌溉,再加上大农场似的先进劳作方式,收获总是会有的。

除非于望倒霉透顶,遇上了人力所不能抗拒的灾害,比如虫灾、蝗灾。幸好,今年于望的运气还算不错,只要能迈过这第一道坎,往后就是海阔天空!振奋之下,于望平时不动声色的脸上也是一片灿烂的、深深的笑意。

六十万亩土地,平均亩产将近二石!这个消息在肖先生的大声宣告下,所有在会官员个个是人心振奋!

亩产二石意味着什么?号称湖广熟,天下足的长沙等地,是湖广产粮最多的地方,也是大明知名的四大米市之一,也不过亩产最高稻米三石。

就是江南产粮基地,如苏淞、嘉兴,湖州等地,那些地方土地肥沃,灌溉良好,那里的民户又是一向精耕细作,而水稻的最高产量不过四石。

至于在大明北方的各种小麦中,最好的良田,在风调雨顺的丰年中,历史最高成绩也最多也不过亩产二石。而最近几十个年头,灾害不断,大明北地收成普遍来说都是亩产个几斗,甚至颗粒无收也是常态。

而乐亭这样一个北地边关贫瘠小县,竟可亩产麦子近二石,一举逼近历史上最好的北地产粮成绩,尤其是在这样的灾年,这是多么惊人!

所以说,光就这六十万亩土地,最后收成估计可以达到一百万石的粮食!这可是一百万石的粮食啊,就是肖先生读出这个数据,也是头脑发晕了!底下的那些中层管理官员更是如痴如呆,恍如在梦中。

要知道,大明朝衰运走了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从万历爷在位的时候就有了苗头,到了崇祯登基后,更是达到了水深火热,大明年年年景都不好。尤其是北地粮少人多,粮食更是显得供不应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