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已经确定一只友军前来,杨国柱下令开了南门,带着一些亲将官佐,出城迎接。
在大明,一镇总兵听起来牛气哄哄,似乎可以和后世的军区司令相提并论,其掌实权,握重兵,仿佛一声令下,四方莫不景从。
不过事实上,大明各镇的宦官镇守制度,己经制约了总兵的一部分权力。各镇又设置总督、巡抚后,又分割了总兵官管理粮饷,监察官员,听理词讼等权力。
现在各镇的总兵,其实权力不大,除了军镇地军旅防御及作战事宜,什么谋划,军器,粮饷等事物,都是不是他们在管理。
再依大明军中大、小相制地情况,名义上属下的一个个武将比如参将,游击等又是独立镇守一城一堡之地,这些部将在粮饷军器都是由各道兵备文官主理的情况下,一镇总兵并管不到他们。
杨国柱虽然为宣府镇总兵,但也只有打仗时,才能名义上节制各地属下军官,平时都是各过各的。再说如今的大明各地武将各有各的山头,各有各的后台,杨国柱真正能一手掌控的不过是镇城的一两个正兵营、标兵营。
更可何况于望这只友军是客军,隶属蓟镇,与杨国柱更是风马牛各不相及,完全没有半点关系。所以说起来,一些跋扈的外地武将完全可以不鸟杨国柱。
不过于望是何等人?杨国柱是一镇总兵,自己乃地方卫所区区一游击,自然是以下属礼节恭敬拜见,他拜见的礼节无可挑剔,这也让杨国柱身边的一众心腹将官个个喜形于色,心里大呼这个于望会做人。
杨国柱看着于望这个年轻的有点过份的游击将军,再看着他那些威武的军马,心下暗自羡慕感叹。这个时代,武将们有奶便是娘,到处像个乞丐的般求钱粮,求军饷。
还是有钱好啊!没看看,就算是于望这些步兵,一眼望去皆是人人披甲!这得下多大的血本?要是换宣府镇步兵,一个兵卒三年五年的发一件号衣,每人再扔把刀或者长枪就算成军了。哪有于望这么气大才粗?
如此虎狼之师,真是少见啊!杨国柱心中一动,听闻早年蓟州两次大捷,当时自己还以为是国朝普遍的杀良冒功,既然有于望这些强悍的军马在,难道那些战绩都是真的?
好!好!杨国柱忽然意识到,兵凶战危,有如此强悍的友军在,那么宣大的官军也安心不少。所以这个游击将军,只可拉拢,不可得罪啊。
如此,杨国柱便更是对于望的军队留心了。据于望的介绍,此次他率军入援,主力战兵营官军名额约四千,剩下的俱都是辅兵、抬重队,这些人被于望统归于一个名字:辎重营。
一般来说,大明一个游击将军可以组建自己的游兵营,战兵三千上下也是正常。这个于望主力战兵达到四千左右,虽然人数是多了一点,但谁让他有钱呢?
然而杨国柱仔细观察之下,于望这些所谓的普通的战兵,让他大吃一惊。先前那些精锐骑兵队,他自认为是于望所豢养的所有家丁。一个游击砸锅卖铁,能组织起一只五百人上下的家丁队,也是普遍。
但仔细看来,于望这些普通战兵竟有如此装备及气势,其列阵杀气之森然,这让他是理解不了的,就是这只军队的那些所谓辅兵,其精锐程度,看起来怕也不差于自家标下的家丁了。
杨国柱越是看,越是心惊,他和于望寒暄着,余者的宣府镇军将,则是闪到一边,用颇为敬畏的目光,打量着这只友军,窃窃私语不断。很多人都是看看友军将士身上的铁甲,看看他们身下的高大战马,一脸的艳羡,反而很少人去注意那些体格彪悍,杀气腾腾的战兵。
寒暄中,杨国柱很委婉的向于望解释道,据卢督师命令,所有最近入卫的官军不得进城,只能是在城外设营。主要原因是,后续入卫官军旗号繁多,龙蛇混杂,这是为了永平城的秩序安全着想。
自然,作为一镇总兵,杨国柱也是个有城府的人,除了希望于望能体谅他的难处外,他还说到,己吩咐下属备下酒宴,以作为对于望的接风洗尘。
对于入城不入城的,于望根本是无所谓。鞑子大军侵袭四方,别地的明军唯恐在城外设营是等死,哭着喊着要进城。汉家军则完全没有这个忧虑,鞑子不来就算了,若真的来的,什么野战无敌?狗屁!全集将士磨刀霍霍,一直就等着呢。
于望当即表示体谅杨国柱的难处,自己会在城外扎营休整,又谢绝了他接风洗尘的好意。然后又试探地问起,永平城可否提供给自己部下一些粮草?
一提起这个,杨国柱脸色也不好看起来,很尴尬的解释道,就算是宣大官军前一步到达,但是永平城内的户部管粮主事根本就是无粮可派,宣大官军随军的粮草本来带的就不多,也在苦苦的盼着朝廷上面的调拨呢!
果然如此啊!于望心中有数了,幸好对着随军粮草辎重,自己准备了后手。粮草调拨,对于行军打仗,可谓是将士的命脉!永平城作为京畿军事重镇,平时怎么会没有粮草囤积呢?
大战将起,永平城居然无粮可派?其中原因自然是弯弯绕绕,举不胜举。但是,在于望的认识里,治理各地的文官可谓是罪魁祸首!现在整个大明官场的文官几乎发展到了只知贪墨而一点公事都不干的令人发指的地步了。
俗话说,皇帝不差饿兵。哪有派饿着肚子的官军去打战的道理?可叹是,汉家历朝历代都罕有的现象,在崇祯一朝成为惯例。
于望还清楚的记得在崇祯二年发生的可笑又可悲的事情。那年,满清入关,朝廷诏令天下兵马勤王,山西巡抚耿如杞与总兵张鸿功也率五千人赴援。
因为国朝上上下下的文官蠹虫们早已齐心协力的将国库,各地仓廪的粮食贪赎一空。既然无粮可派,那么怎么办呢?还好,国朝对于军伍管理有条规定是:“卒至之明日,汛地既定而后给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