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汉家日月 > 第二二四章 友军

第二二四章 友军(1 / 2)

沟桥,位于京师西南方向的无定河(又称卢沟河)上,桥的东头是宛平县城,宛平城是一座起建于崇祯十年,用来拱卫京都的桥头堡,又称拱极城。

宛平县的设置始于辽代,明时与大兴同为顺天府的首县,由于国朝年年战乱不堪,在去年建此城以屯兵守卫京城,而宛平县署则设置在京师城内鼓楼附近。

宛平城作为卫城,它的形制结构建时与普通县城不同,城的内部无一般县城的大街、小巷、市场、钟鼓楼等设施。全城只有东西两门,并都有瓮城及城楼,整个城墙比较厚实、坚固,主要是有利于防卫京师,里面平常也没有什么百姓安家,纯粹是一个兵城。

早在战国时代,无定河渡口一带已是燕蓟的交通要道,兵家必争之地。不论哪个朝代,凡是定都燕京之后,这里更成了南方各省进京的必由之路和燕京的重要门户。

由于此次清兵入关,更是早早的就定下了南下劫掠的策略,所以清兵来夺取宛平城更是必然之举。

清兵至于为什么要选择南下,理由简单到不行。京畿东边的蓟州第一次入关就劫掠过,估计到现在油水不大,而且蓟州紧邻山海重镇,山海关的明军由于和常年和清兵对峙,比起其他地方的明军格外敢战,是个不好惹的角色。

“我大清”兵入关图的是啥?还不是“杀光”、“烧光”、“抢光”?又不是来啃硬骨头的,所以···,东面免谈。

京畿西面的山西地带就更不要提了,后两次入关就去抢了两回,估计现在就算去,不说有什么油水,就算是渣也少的可怜。“劫掠”也是一门讲技术的活,譬如养猪,总得耐心等等,等猪养肥了,才好下刀不是?

如此,清兵此次策略是大举南下,南方的明国地带是以往清兵没有踏足过的,估计那些地方肥的很,正是下刀子的大好时候。

好死不死的,高起潜自作聪明派兵驻守卢沟桥,刚好挡住了清兵要南下的道路,所以···,清兵不打你打谁?

十月十六日,夜已经近黄昏,整个宛平城内驻扎了清兵,城头上也是飘扬着惨白的清军五云托龙旗帜。

话说清兵几次入关,他们和地方明军每一接阵,明军就是一触即溃,完全没有经历过什么苦战、恶战。而且杀起明军来,就犹如赶羊,分毫不费劲,所以清兵到了哪里都是骄狂惯了的。

就譬如昨天这宛平城,号称驻扎明军三万精锐,口口声声说什么“宛平固若金汤,关宁兵誓于宛平共存亡!”。而结果是什么?清军不过出动了一个甲喇,附带蒙古仆从军三千,共计兵马六千左右,这守城的明军楞是望风而逃。

这伙明军甩开脚丫子逃跑的速度之快,就是连清兵们也是瞠目结舌,看着北方烟尘滚滚而起,遍野是明军逃跑时屁股朝后的身影,这伙清兵也懒得去追,因为就算追上了,这些丢盔弃甲,埋首逃命的明军身上又有什么油水?

驻扎在城内的清军首领甲喇章京名叫博尔辉。博尔辉,他塔喇氏,满洲正白旗人,素来骁勇善战,崇祯二年的入关中,也有他的份。当年清兵自龙井关入攻遵化,明总兵赵率教自山海关赴援,与战,博尔辉斩其副将,积功擢甲喇章京。

本来昨天博尔辉作为南下清军先锋,一举夺取宛平城,接下来应该就是驻扎在通州的清军主力跟着南下。

奈何,在自己攻击宛平的同时,通州正面对峙的明军也有异动,他们居然吃了豹子胆,敢主动和清军野战?这在博尔辉眼里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虽然明军后来毫无悬念的败退,但是作为“奉命大将军”的多尔衮颇为谨慎,原本今天主力要大举南下的举动也拖延了,说是先探清明军异动的缘由再说。

对此,博尔辉是颇有异议,他认为:事实屡次证明,就明军那不堪一击的战力,“我大清”主力南下又如何?就算留守通州后路的清兵只放两个甲喇,那守卫能力也算是绰绰有余!

不过,军令如山,既然多尔衮如此决定了,自己作为一甲喇章京可是没有说话的份,只能是执行。

就在今天,整个宛平附近沉寂萧瑟如鬼蜮,站在城墙上放眼眺望,也只是看到外面空旷的原野上到处是寒风带起的阵阵尘土,尘土飞扬中,偶尔还能看到一些稀疏的树木,树木那稀疏的枝头上还残留的片片黄叶也飘飘欲飞。

对着这么冷清的情景,博尔辉可没有兴趣在墙头吹风,就是防务,也是草草的安排了下去就完事。面对主将如此松怠,那些值守的清兵更是乐的偷懒,就是城外的哨骑也只是粗粗派了几十骑去做个样子。

天色昏暗,夜已经快来临。

虽然,白天派出去的哨骑还没有回转入城,不过清军全体上下无人为意,因为“我大清”勇士野战无敌,就是这区区几十骑,那也是所向披靡。在他们的心思里,还嫉妒不已:大概这些哨骑出城后,可能就直接南下了,这个时候他们也不知道在哪个明国村镇里快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