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汉家日月 > 第二四五章 京师

第二四五章 京师(1 / 2)

十一月中旬,京师。

今日,崇祯帝像往常一样,三更时辰,在乌黑的天色里他就起床,在一群宫女的服侍下梳洗穿戴,然后走出养德斋到乾清宫前边的院子里焚香拜天。

他行过四拜叩头的拜天礼以后,默默地祝祷一阵,照例回到乾清宫最西头的暖阁里。因为最近自己实在是心情郁滞,崇祯帝甚至传免了皇后、太子、妃嫔和公主等的照例请安。

在众多的太监宫女的服伺下,崇祯草草吃了几口早饭,便甩了筷子,他在御案前坐下去便欲批阅文书。

当他坐在这张御案前,却没有马上如往常那样的批阅,而是紧紧蹙眉呆着出神。话说,崇祯帝登极已经有了十一个年头,然而在这十一个年头里,他越是励精图治,国库越是如洗,期间大明灾荒惨重,流寇四起,清兵不时还入关劫掠,林林总总,案上每天堆的各种奏疏和各地塘报像小山一样,几乎没有一封文书会是报告是好消息。

如今,他的心思特别沉重,自从清兵在月初忽然大举南下,在解了京师危机之后,络绎不绝的南方各地紧急文书奏折便是接踵而至,里面报告不是丢城失地,就是明军惨败,期间苍生黎民又遭到清兵的何等残酷杀戮,那一条条的消息都像一把把的尖刀狠狠的捅进自己的心窝,让崇祯帝心碎流血之余,又是被这重重暗无天日的阴霾压的喘不过气来。

清兵虽然才南下过去不过半个多月,但是整个京师里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人人不无额手庆幸,欢天喜地。在有限度的开放了城门交通,和下调了警戒级别后。本来死气沉沉,战栗着发抖着的,一股大祸临头随时要死亡的庞大京城似乎在几天内又是忽然龙精虎猛,生气勃来。

不说京城里的大街小巷各地茶楼酒楼爆满,就是在战时那些被清兵惊吓的如发抖的鹌鹑一般的豪门官吏个个也耀武扬威起来。他们似乎完全忘却了十万清兵铁蹄正南下大肆在中原腹心烧杀掳掠。

在他们的心态里,越是乱世,就越是该好好的享受人生,今天自己还是满身绫罗,穿红穿紫,天知道明天自己还能否喝上最后一口好酒?还能否快意的最后一次左拥右抱?至于国家危难,救民水火,驱逐鞑虏那可是朝廷皇帝的事情。

在那些王公大臣心中,又是人人暗道:朝廷百官济济,这种吃力不讨好,一不小心就送掉小命的事情自己何必抢着去做?在这种世道,明哲保身才是头等要事!自己不做,自然有他人来做。李白不是赫然宣称:“人生得意须尽欢”吗?社会民俗也不是宣称:今朝有酒今朝醉吗?于是乎,醉生梦死成了所有京师“精英”阶层的主流选择。

也于是乎,在这畸形的繁荣下,在京师里居然出现了凡是一个稍微有点名气的戏班大伙轮流抢夺,千金难求的局面。而那些豪华的酒楼、青楼,整日价爆满,那些豪客更是挥金如土,这让那些老板、老/鸨,更是笑的数钱数到手抽筋。

当真是“靡风熏得游人醉,京师歌舞几时休”?

面对如此局面,崇祯也不是没有耳闻,在他的心底里,说实在的,面对清兵南下造成的地方百姓浩劫,还不如当初清兵就围着京师城不走。

虽然面对十万清兵围城,京城形式岌岌可危。但是大明自开国以来,祖训“天子守国门”又岂是嘴上说说而已?崇祯帝心里有股咬紧牙的狠劲,那就是甘愿用自身来取代那些受劫难的南方百姓,以至于城破身亡也在所不惜!

崇祯帝的这股狠劲,在历史上也有验证,在他的在位期间,不论是几次清兵入关围城或者最后的农民军进北京,不论当时形势再危急,崇祯帝从来没有畏怯或者懦弱。在崇祯帝煤山自缢后,甚至留下遗诏,劝说李自成要善待百姓。

要是换在以懦弱出名的宋朝,早就撒腿跑他娘的。

汉家历史上有两次大规模南渡,一次是西晋末期,当时汉家内部八王之乱,互相残杀的奄奄一息,这就给了北方羯族、鲜卑等胡人有了趁虚而入的机会。

第二次就是北宋末期,宋朝倒不是出了内乱,而是因为国策的问题,极度的重文抑武,所以在军事上对外开战是屡战屡败。靖康之耻,甚至宋徽宗、宋钦宗两个君王都被金兵掳掠了去。

实在打不过,在那种情景下,宋人不南渡也不行了。

其实,崇祯帝这个时代的现象和宋朝也差不多,明朝也是极度的抑制武将的势力,区区一个七品文官就足以碾压三品四品的地方参将、游击,这种现象在明中叶司空见惯。

这也“得益”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伟大”治国策略,图的就是以后不会有任何大唐藩镇之祸,不会有任何手握重兵的大将造反,从此大明江山千秋万载!然而,在这种自废武功的极端政策下,明末颓势一发而不可收拾,不仅有内忧还有严重的外患,从此亡国成为必然。

相比南宋的狼狈南下偏安,崇祯却是誓死不退一步,这和历史上弱宋的事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奈何,情势不由人,以多尔衮为首的清兵精明无比,又岂会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由此,崇祯帝那青年的一腔热血只是一厢情愿耳。

时间在悄悄流逝,此时外面整个天色依然是漆黑一片。乾清宫里寂然无声,宽阔的外殿和里殿里点着稀疏的火烛。在摇曳不定,昏暗的烛光里,各个角落的太监和宫女们各个肃然恭立,人人眼观鼻,鼻观心,大气不敢出一口。

如今的圣上脾气可是很暴躁,往往因为一点小事,皇爷就会大发雷霆,这几天被生生打死的太监宫女可是有那么好几个。都说伴君如伴虎,这些太监宫女的感受比那些朝廷的大官感悟的更是透彻几分。

本来作为一国之君,整个天下都是皇爷一个人的,既然已经在办公,这办公场所为何就才点了这么一些火烛?原因是越是最近几年,国力越是衰败,国库更是如洗,崇祯帝早就下诏宫内一切节俭第一。以至于,相比京师城内那些达官贵人府邸的夜晚灯火通明达旦,在这帝国之心脏,紫禁城之中枢,皇帝办公之场所,这里外大殿了点起的火烛愣是寥寥没有几支。

如此,在昏暗的灯光下,在摇曳的灯光下,一些太监宫女那被拉长的身影被映射在糊着窗纱和窗纸的宫墙窗户上,那忽长忽短的诡异身影和殿外偶尔呼号的呜咽寒风,一时让人精神恍惚,犹如身处鬼蜮。

然而,即便是殿里气氛瘆人刺骨,那些太监宫女还是情不自禁的把身子死命的缩了起来,有些太监更是不动声色的悄悄磨动步子,把自己的身子深深的隐藏在黑暗之中。

总之,在这些太监和宫女心中,这个时候越是不引人注意,越是被人遗忘,那是越好!毕竟,比起那对黑暗的恐惧,和死比起来,那又算什么呢?

烛光里,端坐案前的崇祯帝目光虚虚前望。

汉家历代官府衙门建设都是坐北朝南,就是皇宫里的乾清宫也是不例外。

此刻,端坐着的崇祯帝的眼神直直南望,看着似乎涣散,又似乎锐不可当,那黑暗的门窗,那宽阔的殿堂仿佛一点也阻挡不住他的视线,这近处的侍卫、远处的殿宇,全都映入了他眼底。

继而,他的眼光又似乎越过了紫禁城,越过了京师。在他的忧郁而又深深眼角皱纹垒起的同时,他的目光一路向南,···除了向南还是向南。

令人窒息般的沉寂里,崇祯帝一脸的沉默,终于不知何时,他幽幽的叹息了一声。

而在他终于出声之后,他身边服伺的太监宫女们纷纷无声的大大喘了一口气。那死寂沉闷又如泰山压顶般的压力,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大祸临头的惶恐气氛终于被打破了,于是太监宫女们便纷纷而安下心来,他们眼角只是死命的打量皇爷的一举一动,以做好随时伺候的准备。

然而,崇祯帝虽然出声了,但是没有任何示意太监宫女服伺的神色,他又是沉默的坐着,虽然案前已经特意点起了两只火烛,但皇爷御座上面、后面的空间却仍是沉浸在一片晦暗之中。

崇祯帝还在回想前两天收到的战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