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军大帐内,虎大威和杨国柱虽然也是参加了友军的军事要议,但是相对友军的军务一切井井有条和对未来的去从自如,而自家人率领的残兵就如丧家之犬,其心下都是彷徨。
虽然在目前,于望不过是一位未坐实的参将,近半个多月的征战中,他们见识到了汉家军的厉害和于望的指挥若定,于是无形中,他们便隐隐以于望为首,
重要的是,如今鞑子大军还是明国境内肆虐,举目所望全国官兵,于望的兵马虽少,但麾下骁勇敢战,以战力来说,他的军队是对抗奴贼的不二人选,只要友军在身侧,自己这些山西残兵就隐隐又是有了主心骨般。
相对于友军将官对自己部下伤亡的痛惜而造成的气氛阴沉不同。
虎大威却是更多的考虑到自己将来的出路,先不说巨鹿之战,自己部下伤亡惨重,就是三军之统帅卢象升战死的后果,自己也是心中惴惴。
因为在朝廷章程中,主将阵亡,余者皆有罪。
巨鹿大败之下,就算虎大威、杨国柱等人突出重围,侥幸活下来,日后也不知道会面对朝廷什么样的处罚。
如何避免将来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唯一的底牌就是手握重兵,如此,朝廷在投鼠忌器之下,自己肯定能保得周全。
在这样的世道,就算再老实的人也是看的明明白白的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左良玉了。
如今的左良玉在整个明国武将体系里是出了名的了,那是因为他的骄横、傲慢,难得听用,骄横跋扈,拥兵自重,督抚以文书征调他的军队,也不准时应征。
崇祯九年二月,流匪军在登封的郜城镇被打败,原总兵官九州从嵩县深入,与左良玉夹攻剿农民军。左良玉中途不战而逃回,汤九州乘胜追击四十里,由于孤立无援,战败而亡。左良玉却把此役当作捷报递呈朝廷。
应天巡抚张国维三次发布檄文要左良玉进入山中搜剿,左良玉没有响应,而是纵兵在当地掳掠妇女。屯居舒城一个多月后,河南监军的太监极力催促他,左良玉才向北去,这时农民军已经掠夺够了,进入山中。
过后,淅川陷落,左良玉拥兵坐视,不去援救。因为在六安破敌有功,朝廷诏书让他“戴罪立功”。
其后,农民军东下袭击六合,攻占天长,兵分几路占领瓜洲、仪真,打下盱眙。左良玉坚决不肯去救援,反威逼中州的士绅联名上书挽留自己驻防。朝廷虽然知道是左良玉自己的意思,也无法改变他的意志。
十月,总理熊文灿到达安庆,兵部传令左良玉的部队归他统领,左良玉瞧不起熊文灿,不肯听他征调。
至于在离着明国坍塌覆灭的后期不远,左良玉还和贺人龙争抢着“平贼将军”的朝廷封号,最后他如愿以偿,以至于大明百姓把他前面的“平”字去掉,怒斥为贼将军。
说实在的,早期的左良玉或许征战于国有功,但是如今的他早就蜕变成为一个拥兵割据,不听朝廷派遣的军阀,他怯于“剿匪”而勇于“剿百姓”。
如此人物,在汉家军里,就算他有一百个脑袋也不够砍。
所以,对付如今的局面,虎大威如果是在往日,自己手里只要还有兵在手就可无事,可叹眼下自己主力尽丧,在巨鹿一战中便是杀敌再多,自己在朝廷诸公眼中,恐怕己经无用。
更何况在巨鹿一战中,自己率领一班家丁突围而出,惶惶而逃命,其战斗里到底有多少军功?这是死无对证!
这就是明末武将的生存现状,不管你打了再多的败仗,只要你有兵在手,就可以把心妥妥的放到肚子里,朝廷对此肯定是要大力笼络,除了勒令“戴罪立功”,还是“戴罪立功”。
如果你手中没兵了,往日打了再多的胜仗也没用,朝廷在“废物利用”的精神指导下,其他大局崩坏的黑锅,就算你不肯背,也要老老实实的背着。
这也是如今崇祯皇帝的悲哀,虽然他明知道如今的朝廷官军急需下辣手整顿,但是国朝就这些烂底子,如果逼急了,这些桀骜不驯的武将摇身一变,变成流匪军,这天下的局面更是糜烂。
崇祯自登基以来,这勤政节俭的不说千古一帝,也起码是史上罕见。他一心最大的愿望就是要做个“中兴之君”而不肯做“亡国之君”,可是上天会给他这个机会吗?
如此一来,虎大威和杨国柱唯一的生路就是重新组建起自己的营兵,以便东山再起。
只要自己手中重新有了兵,那么朝廷自然会另眼相看,什么天大的事情都是毛毛雨,所谓“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可是话说的容易,事情做起来难。就虎大威自己剩下的一班残兵败将,要钱没钱,要粮没粮的,想重新再壮大人马谈何容易?
如今的世道可是炎凉的紧,看着你是落水狗,人家不趁机落井下石就不错了,可是今天虎大威居然亲自看到有人给自己雪中送炭!
如今的虎大威面前其实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以后老老实实的听候朝廷的严厉处罚,这个处罚不出意外的话,大都是人头落地,还有就是走投无路之下落草为寇。
这两条路,虎大威都不想选。
现在可好了,有了于望这次慷慨的援助,带着这些钱粮兵械,只要他回到山西自己的地盘,登高一呼,眨眼又能聚集起重兵。
现在的乱世,很多当兵的人就是为了吃粮,手中有钱粮,还怕招不到人?至于这样的军队能不能打战,且不管他,先把眼皮子底下的难关度过再说。
所以,在绝路逢生的情况下,虎大威对于望的那种巨大感激是可以理解的。
······
这个援助的插曲很快就过去了,在于望的心中,这也是心中忽然一动,顺便做点好事而已,但是就他这动的小心思,却是不折不扣的挽救了两位国之志士的未来迷惘命运。
接下来,众人便是商议大军如何撤离战场的重要问题。
杨国柱与虎大威也是大声的赞同:“原本我山西军队追击贼奴至巨鹿,然而疲惫三军外无坚甲利器之武备,内无一餐之口粮,巨鹿大战一起,以我数千山西子弟对阵三万奴贼精锐,连近在数十里外的高起潜也不来救援!”
“如今卢督师战死殉国,我等伤亡惨重,汉家军虽然千里来援,毕竟是晚到了一部!漳水大战以来,友军眼睁睁的又次重蹈覆辙,举国无援,靠的还是自己的子弟兵!···留在这里还有什么意义?”
“不错,于兄弟为国为民仁至义尽,这仗,也不能只有友军一部来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