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汉家日月 > 第三二九章 刑场二

第三二九章 刑场二(1 / 2)

“咚咚咚···”

三通催命鼓终于完毕。

看着部下请示的目光,高高站在寨墙上的于望微微颌首。

“时辰到···”

“行刑!”

“行刑!!”

“行刑!!!”

“噗呲···,噗呲····”

沉闷又血腥的声音响起,一字排开跪地的上百个清兵被集体斩首在大坑前,然后被刽子手一脚踢倒兀自抽搐身体的尸体入坑,然后再换上上百个死犯。

“行刑”的命令声一阵接一阵,永无停止,中间或夹着那些清兵恐惧的哭喊尖叫声,又或者被惊骇的满脸紫青色而拼命喘气,惊怖的等待死神的到来。

斩首,无疑是最血腥和最有威慑力的杀人方式。

如果不是这次需要大批的首级军功需要交纳给朝廷,需要给杨国柱和虎大威褪罪,以此功底为卢督师正名,于望宁愿是使用后世普遍的枪毙。

虽然怎么个杀法,到头这几千众的俘虏难逃一死,但那毕竟文明多了不是。

如此大规模的屠杀,这场景又比起当年乐亭镇压的场景又是残暴了十分。

不同之处在于,那次县城屠杀,杀的是自己人,而这次,杀的是外来的敌人。

饶是于望作为始作俑者,但是看着下方人头成排成排的高高飞起,无时或止,这样血腥而残酷的场面也让他的脸皮有点变色了。

大军作战,大多时候沙场上死伤人数很多时候超过眼前。不过那时候双方毕竟是在亡命搏杀,那个时刻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那能比得上这个时候,这些全无抵抗能力的俘虏在集体被屠杀?

“刽子手!”,“屠夫!!”,“如此灭绝人性···!”,“丧心病狂···!”

今日屠杀的消息传开后,于望料得一系列的大帽子将被国朝中的腐儒扣在自己头上,此刻的于望似乎能看见全国各地,一些名望耆老跳着脚,笔诛口伐的在叫骂。

因为儒家思想之中庸文化,什么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仁,核心就是强调“善”。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以德报怨,主张教化,儒家认为,这才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比如孟子的“仁政”说,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就强调“道德感化”。

儒家里教人做“绵羊”的经典名句有很多,这些叫嚣的文人可以大把大把的找到各种典籍的警句来攻击于望:

比如:“德者事业之基。”——《菜根谭》

“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中庸》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

如此林林总总,数不胜数···。

恍惚中,于望忽然想到了战国时期的著名杀神“白起”。

长平一战,是为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然而赵国中了秦国的反间计,于是人老成精的老帅廉颇“被下马”,而纸上谈兵的赵括接手大决战。

赵国的结果自然是一败涂地,白起更是一举坑杀了四十万赵兵。

基于一向以“胡服骑射”称雄七国的赵国落败,从此秦国在天下再无敌手,加速了中国大一统的进程。

慈不掌兵,如果当时白起不是一举坑杀了几十万的赵国降卒,那么历史上,第一次汉家大一统肯定还得纠缠几十、上百年,那么,死于动荡乱世的汉家百姓或者军人,付出的代价将会更加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