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在天津的满清主力押解着如山如海的物资和人口,每日行动慢如蜗牛,据于望手中的情报,目前清兵连绵百多里的押解队伍居然是连大运河都还没有过完。
如此,于望决定,趁着这个天赐良瑕,大军日夜兼程,护送此次到手的“肥肉”火速回老巢。
按照此次缴获的诸多骡马和马车,所有的物资尽可全部装走,甚至有很多空裕的车辆、马骡可以安置走不动道的老弱妇孺。
如此,尽管有了很多的难民的拖累,但是于望估计,在极限的赶路中,六七天功夫,足以完成这个棘手又麻烦的任务。
在于望和杨国柱二人的商量中,此刻正红旗全灭的消息等多尔衮收到消息起码要两三天,然后他们决策和犹疑又要一两天,最后不管多尔衮采取什么决策,但总归是要北上出关的。
所以,在护送回物资人口回开平后,汉家军尽可养精蓄锐,视情况而定,半路截击。
战略一定,整个大军便是浩浩荡荡回转开平,自然在走之前,明军又次将潮白河的清军营地及附近全部搜检一遍,以防有漏出手指的财货,如此搜刮之后,这篇地域彻底如水洗过一般干净。
在大战之后的第二日清早,整个大军就已经开始启程。
八万余被解救的百姓,三十四万多的粮食,合计两万多的牛、羊、猪、骡马,还有缴获众多的军械抬重、物资车辆随行,形成一个连绵几十里极为漫长的队伍。
什么事情都是想的容易,执行的困难。
换在其他明军来组织这次的大转移,大部队一天蜗牛般的能行进十来里就是天幸。
但汉家军的组织力一向是不同凡响,这次收获到清兵用来转载物资的车辆不计其数,或是独轮车,或是大车,或是马车等,怕有上万辆之多。
于是,这些被缴获的车辆满载粮米、金银,除此之外,那些难民,只要是青壮,不论男女,身上都抗着粮包,一趟就将所有收获带走。
至于其中的老弱病残,统统安置到马骡车上运送。
汉家军则是派出大批战士负责监督押运,负责秩序,负责运转的流畅,而余者就是结阵行军。
杨国柱、虎大威营中的骑兵,同样与苍蝇家丁骑兵队一起,在冗长的队伍前后左右派出大量骑兵护卫哨探,按照于望的规定,大量的哨骑远远散布在周边十数里侦查情报。
在这样庞大的人口、物资队伍前,于望不容任何人等觊觎,他下令,在整个“大部队”范围二十里地内,不论是明国地方的百姓,还是当地官府卫所人员,一率驱赶,不得靠近。
其实这个军令在目前有点多余,因为在整个北地,早就人心惶惶,乡野的屯镇不用说,百姓早就逃散一空。
就是路过一些地方的大城,地方明军也是每日紧紧的关闭城门,他们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就是连派出出哨人员的举动都仿佛是要了他们命般的惧怕。
不过,这样庞大的人流和队伍,各地的明国大城官员或多或少都有点听闻,都是惊疑不定。
在他们眼中,这大股的部队要不是鞑子的军队到了,就是空前的流民潮。
要是驱逐人口、物资的鞑子大部队到了,这简直是灭顶之灾!
就算不是鞑子兵,来的是流民潮,那也不是好事,因为“流民”和“流匪”只是一字之差而已。
在这些地方大城的官员整天念“阿弥陀佛”之际,好在这股莫名出现的“大军”既不劫掠州县,也不和他们打交道,由此他们也乐得不于理会,做起睁眼瞎来。
所以,这一路上,大部队的行进迅捷无比,居然没有受到丝毫意外的影响。
此次,足足有八万多那些被解救的百姓随队伍前行,依于望将军说的,他们先到开平中屯卫安顿,等日后安全了,是留是走,再做打算。
眼下的百姓们心中早就下了决心。
在这个世道,不论是二进宫还是一进宫,都已经深刻的明白一个道理: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至于去留问题,那还用说么?眼下大明北地似乎到处是在劫掠的鞑子,要说太平的地方,除了勇冠三军于望爷爷戍守的永平府,这样安定的乐土上哪里找?
有些人憧憬着还是回乡,但就算是回去后,在这个财狼当道的世道,想来思去的,终究是没有活路!
在路上,他们尤其和汉家军的一些官兵交流后,他们更是发现,这些好汉以前的经历更是比自己凄惨了无数倍,个个不是破产的军户就是到处要饭的流民,他们朝不保夕的,每天不是饿死就是地方恶霸凌虐死。
然而···,自从他们投奔了大将军后,不仅有了做人的尊严,就是家中的生活用度也是富裕的紧!
有了这许多官兵的现身说法,难民们人心大定。开平···,那简直就是一个天国乐土啊!
于望他老人家杀人是不眨眼,不过他杀的可都是十足的恶棍和强盗,况且就这一路上,除了开头几天的米粥面饼管饱,这两天,难民们居然人人都能吃到肉了。
要说平时吃肉,眼下北地的大明百姓几年中也难得开荤一次,但凡明国地方官府或者乡绅,莫不是视地方百姓为赋税、财富剥削的来源和徭役的免费劳动力。
他们除了压榨再压榨,谁会管底层百姓的死活?何曾有一个善人会想过给治下的子民吃肉?
“大将军仁义!!!”
这段时间内,整个难民大军里,人人称颂感激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