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车辚辚,马萧萧,远处大明官军的赤红潮流越来越近,呆立堡门前的郑启发又是一声“苦也!”
原来,先前郑启发估计的官兵人数上千已经做不得数了,现在就近观察,还不得两千出头?
尤其是这大股过境的官军远远一看就是气象非凡,听着他们匝匝匝、隆隆隆的整齐脚步声,看着他们那严整的旗帜,看着行军纵列的刀枪如林,在期间不时还能听到这些兵爷那雄壮的军歌呼啸此起彼伏···。
虽然未真个面对面,但一股强悍、凶猛的铁血气息已经是远远扑面而来。
但是在这个世道,官军看起来越是凶悍,那么祸害百姓的能力也是成几何程度的上升。
不说郑启发连声叫苦,就是自诩见惯了世面的黄梨关也是开始心头惴惴起来,因为如此气势先声夺人的官军,这辈子他都没有接触过。他早年也不是没有见过地方朝廷驻守的官军,在他的印象中,官军不就是三五成群的恶霸兼大爷么?
如此前所未见的、格格不入旧风貌的全新官军,以前他应付官军那种屡试不爽的旧套路还不知道管不管用?
而三人中,作为平时最闷骚的吕晚林何曾几时见过这等大规模官军列阵行军的逼人盛况?他的双股早已经战栗不休。
“唉···!平时书生意气,自以为指点江山,气概雄吞天下,眼下官军就这么点人马,心神就被震慑,都说兵凶战危,兵者国之重器,乃是生死存亡之道····,先贤果不欺我!呀···呀···呀,纸上得来终是浅!”
“真真是书生误国啊!!!也不知道今天来的客军是福?是祸?···”此刻的吕晚林被骇的嘴唇乌紫,浑身哆嗦不停,仿佛梦游的囔囔自语不断。
这个时候,应该是吕晚林想到了今天他们三人在书房中笑谈天下的事,那意气飞扬的,似乎整个天下风云尽在掌中,那种纵横睥睨,挥斥方遒的豪情还犹在眼前。
而如今,在这人数仅两千余的官军杀伐气势震慑下,那种汉家书生一贯自大,一贯自矜,一贯自得,一贯自欺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情怀殊为可笑。
至于早前什么以“蓟北三贤”的身份来重现明太祖诚求“浙西四贤”故事的一厢情愿更是不知道什么丢到爪哇国去了,从此再无踪影。
其实,在今天三人的密议中,他们最终决定还是要投奔龙虎将军。
只是这投奔的方式有点拿捏而已,是自己“送货上门”?还是大肆暗中发动民间舆论,以造势抬高俺们“冀北三贤”的身份,以此引得于望三顾、五顾草庐什么的,最终成了一段千古美事?
闷骚的吕晚林其实心中更有小九九,只不过那点小心思一直藏在心中没有和两位好友说而已。
据汉家史书记载,古时候有诸葛亮的“隆中对“,本朝刘伯温初次与太祖相见,就提出了“时务十八策“···。
而明太祖一见刘伯温之后,更是大喜不已,从此将刘伯温视为自己的心腹和军师···。
吕晚林的肚子里还是有点私货的,虽然他比不得“功盖三分国”的诸葛亮,也远逊刘基的才情,不过要说什么“时务策”,纵算没有十八条,三条五条什么的还是能甩的出滴···。
早在先前,吕晚林还就暗暗下定决心,在投靠了龙虎将军之后,只要自己能抛出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未来汉家军走向战略决策,“青田先生第二”的交椅非属自己坐不可!
然而···,自己天马行空的遐想在真正见识了官军的军阵杀伐之气后,一切都显得那么可笑!
在这个如陷入梦靥的关头,吕晚林脑中电光火石般的想起了汉家历史上一个“纸上谈兵”的著名人物···。
难怪啊难怪!此刻的吕晚林一肚子的神思怪想,居然就地发呆了:难怪自古汉家的读书人就没有黄袍加身的命,纵使书生有一肚子的墨水,一肚子的谋略,在这乱世,在武人豺狼天下的时候,要是武人蛮横不讲理,随便来一个丘八,也能像捏死一只鸡般的杀死自己···。
难怪古书上讲: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
难怪古书上讲: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难怪汉家的历史上,凡是有才华的读书人,都只有辅佐的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