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08(2 / 2)

闻言景诗点了点头,理解他想知道真相的心情。

过了大概有一刻钟的时间,张君正终于放下玉雕,颇为感叹地道:“是真的,也是假的。”

在场的三人都被他的话弄得一头雾水,景诗眨了眨眼,问道:“外公,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怎么还能又是真又是假?”

中年人附和道:“是啊,还请张大师为严某解惑。”

“说它是真的,是因为这件山子雕确实有一部分是玉真大师的手笔。”“玉真”两字正是陈德余的号。张君正指了指摆件上的山峦背景,“就是这部分。山体浑厚大气且错落有致,一般人模仿不来。”

接着他又指了指园林的部分,“这一处是由他人捉刀。虽然也巧妙地利用了玉质上的杂色,但手法略显生硬,显然是功夫还不到家。再看这里,”张君正将山子雕倾斜,在左下角不起眼处发现一个小小的绺,“如果是玉真大师,不会这样拙劣地掩盖,而是完全利用起来。”

景诗仔细观察了山子雕一番,发现确实如外公所言,但她心里仍有疑惑:“可一件作品怎么会由两个人雕刻?”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张君正摘下手套,向两人讲解道:“自古以来,无论是画家,还是书法家都会遇到一个难题,那就是有太多的人来求墨宝。然而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艺术创作不是机械地制造,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灵感。于是他们便想出了一个方法——叫人代笔。”

“当然代笔的人也不是随便选的,大多是这些艺术家们的弟子。像是古代吴道子的许多画作就是由翟琰、张藏代笔。翟琰、张藏都是他的弟子。而近代的张大千、齐白石等人也有让人代笔的画作流落出来。找人代笔后,再由书画家直接盖印,或者改动一番再落款盖印。”

听了这番话,中年人似乎难以接受:“这不是骗人么?”

“也不能都这样说,”张君正摇了摇头,继续解释道:“就拿吴道子来说吧,他曾经为一座佛寺绘制壁画。壁画的规模很大,若是他一个人绘制,可能要耗费十数年的时间。所以他便让弟子帮忙绘制,说是代笔,不如说是请的助手。而且代笔人的能力显然也是这些书画家认可的。代笔作品虽然比不上书画家本人亲手绘制的珍贵,但也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景诗也在资料中看到过这方面记载,只是没想到雕刻领域竟然也会发生类似的事情。

“那我的这件山子雕……”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它应该是我的一位师兄所作。我的这位师兄姓阳,名子均,字晨至,正是陈德余大师的小弟子。他拜师时,陈德余大师已经年过花甲,想必是精力不足,才让他代为雕刻吧!”

“师兄?”景诗惊奇。

“陈德余大师曾经跟在你太师祖身边学习过一段时间,和我们家也算有些师门缘分。”

原来如此……景诗了然,怪不得外公对这件山子雕如此熟悉,看来这位严先生真是找对人了。

见中年人神情复杂,张君正知道他这是有了心结,叹了口气劝道:“虽然这件山子雕有些瑕疵,但瑕不掩瑜,仍然算得上一件珍品。收藏考验的不仅是眼力,还有心态。它也许不完美,但是并不代表它没有价值。想在收藏这条路上走得远,功利心就不要太强。”

中年人苦笑一声,“谢谢张大师的教导,严某明白。”

道理他懂,只是花了大价钱却发现东西并不是物有所值,任谁也得适应一下。

……

送走了两位客人,景诗心里也唏嘘不已。说实在的,虽然那件山子雕的园林部分不是陈大师雕刻的,但仍然十分精美。况且作为陈大师的徒弟,阳子均也不是没有名气的雕刻师。在景诗看来,那位严先生并不算吃亏。当然,个人有个人的想法,也强求不得。

“对了,外公。你之前说有什么事要跟我说来着?”

“是你薄舅,希望你去帮他个忙。”张君正从书房的桌子上拿起一个请柬递给景诗,“看看吧!”

景诗接过来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场玉石拍卖会的邀请函。

“他一朋友要参加这场拍卖会,想找他帮忙参谋。但你薄舅去缅甸进货了,不在国内。他就打电话给我,想让你去帮个忙。”

“那薄舅的徒弟呢?”景诗问。

“中用的都跟着去缅甸了,不中用的水平不够,不当用!”张君正指了指请柬,“去见识一下也挺好。”虽然景诗在他的影响下从小就接触玉石,但像拍卖会这样的地方却很少让她接触。

“我怕搞砸了啊!”景诗耸肩。

“没事,你薄舅说了,他朋友有的是钱,就当帮他散财了。”

景诗咂舌,这么随便啊!

好吧,既然话说到这份儿上,她不去才是傻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