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76(1 / 2)

吕老板带来的第二件古玩,是一个用上好的和田玉雕刻而成的微型算盘。这个算盘整体呈淡黄色,形状为椭圆形,厚度只有5mm左右,看起来特别像是儿童玩具。

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吕老板轻轻地拨动了几下算盘上的算珠。只见每一个算珠都是活动的,而且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每个珠子都被雕成了牡丹花的形状,十分精美。

这么小巧精致的东西,顿时让在场的众人惊叹不已。有人忍不住问道:“吕老板,这么个小东西,应该不便宜吧?”

说话这人似乎是和吕老板相熟的。

吕老板回道:“主要是料子贵,鸡蛋黄的和田玉,没个十万八万下不来。再加上算盘这个造型,还能往上再浮动浮动。”

一旁的景诗赞同地点了点头,这个价格和她估算的差不多。

之所以吕老板特意提起算盘这个造型也是有原因的。自从2013年珠算正式被准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内的算盘收藏就也跟着火了起来。虽然这几年热度稍稍冷却了一些,但价格仍然居高不下,

景诗想,这个道理就像是她们学校食堂的菜价一样,只要升上去,就没有降下来的可能。

这么个小算盘,实用性自然不强,只能用来把玩。再加上是现代工艺品,大家感叹了一下也就过去了。

这时吕老板带来的藏品就只剩下最后一个没看了。见大家都没有走的意思,吕老板就把第三件藏品也拿了出来,是一枚核雕。

比起前面两件,这个核雕一拿出来就吸引了景诗的全部注意力。在雕刻这一行,核雕算是比较偏门的一项。但能在小小桃核上雕刻的匠人,雕刻功底都必须得非常深厚才行。

如果追溯核雕的历史,至少也得有几百年。《清秘藏》中曾经记载了一个叫夏白眼的核雕艺人。此人出生于明代宣德年间,最擅长的就是核雕人物,据说“能于橄榄核上刻十六娃娃,眉目喜怒悉具。”

还有许多人初中课本里学过的那篇《核舟记》,描述的也是明代天启年间核雕艺人王叔远的作品,他用一枚橄榄核雕刻了“苏东坡游赤壁”时的景象,雕刻内容复杂丰富,可见其技艺之高超。

由于核雕大小,怕众人看不清核雕上面的内容,吕老板还备了一个放大镜,对众人道:“感兴趣的话,可以凑过来仔细瞧瞧。”

一听这话,景诗忍不住凑上前去,“吕叔让我看看吧!”

吕老板爽快地把放大镜递给了她。

景诗拿过放大镜仔细地观察起了这枚核雕。从色泽和大小判断,这应该是一枚桃核。雕刻的主题是几个文人在树林间聚会的场景。其中山石嶙峋、森木繁茂,在溪水旁或坐或立有七人,形态各异,精巧绝伦,让人拍案叫绝。

都说“一通则百通”,虽然没试过核雕,景诗也知道想雕刻出这么复杂的图案,定是要费许多的功夫。当她看到核雕底部的落款时,不由得惊呼出声,“竟然是杨芝山大师的作品!”

见景诗如此惊讶的表情,先前询问算盘价格的男人又问道:“姑娘,杨芝山是哪位大师?能给大家讲讲不?”

“当然,”景诗将核雕还给吕老板,转头见众人都等着自己解说,不由得微微一笑,道:“杨芝山大师是清代晚期的一名核雕艺术家,他最擅长的就是核雕人物。其中最出名的作品是《西园雅集图》挂件。这枚核雕上,杨芝山大师一共雕刻了文人学士、书童、侍女总共19人。”

“19人?这么多?”男人也是吃了一惊。

“小景说的没错,这就是杨芝山大师的作品,有铭文为证。”吕老板证实了景诗的话。

众人一听,对吕老板的核雕产生了更大的兴趣,争相拿过放大镜近距离欣赏。也有不少人喜欢袖珍书和玉算盘的,也都围了过来。

吕老板摸了摸山羊胡子,显然为自己的藏品受到众人喜欢而自得。

景诗好笑地摇了摇头,转头见自己的展示柜前站了一个人,而且对方似乎对那件圆雕水果盘十分感兴趣。她心中一动,快步走了回去。

“先生,您喜欢这个木雕,我拿出来给您看看?”景诗看了眼男人,大概三十多岁,衣着得体,气质温润,让人很有好感。

男人似乎正在发呆,听到景诗的声音抬起头来,礼貌地笑了笑:“是啊!觉得有几分熟悉。”

熟悉?那就更好了!

景诗二话不说,打开展示柜就把木雕拿出来递给了男人,“这是我从一个长辈那里发现的,我也不知道雕刻者是谁,只在木雕的底部发现了一个叫‘晚棠’的落款。您若是熟悉,就帮我掌掌眼,看看是哪位匠人的作品。”

男人一听“晚棠”二字手忽然一抖,好悬没将木雕摔下去。“你确定是晚棠?”他突然情绪激动地抓住景诗的手臂。

景诗被他吓了一跳,“是,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