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大的雨滴滴落在青石街上,可怎么也洗不净那十名秀才身上流淌出来的鲜红血液。
最后,这十名秀才的尸体被随意拖到一处废旧的铁路上掩埋。
直到某一天,黄泉列车在这里出现,他们的魂魄出现在了这辆列车上。
……
“呼!”
林若缺重重喘了口气。
这幻象太真实,沉浸感太深,即便是以他的心境,也不由为那十名秀才的壮举而叫好,也为他们的牺牲而惋惜。
“如此一来,关于这十名秀才的所有信息应该都已经全部披露了。”
“那么,下一题会考什么呢?”
就当林若缺如此思考,前台的监考秀才袖袍一翻,所有人的桌面上都出现了这第三场考试的试题。
【国如此,如何救?】
监考秀才的指甲深深扣进桌面,枯槁的面容浮现出若有若无的期待:“此题无标准答案,但须得说服本官。“
沙漏开始倒转。
血红的题目在宣纸上晕染开来,林若缺盯着这六个字,耳畔似乎又响起了那十名秀才在街头声嘶力竭的大喊。
那十名秀才在身死这么久之后,执念竟还是如何救国。
可悲,可叹。
林若缺叹息一声。
当时的朝廷已腐败到极致,满朝文武只求自身富贵,偌大的华夏竟沦为他人的殖民地。
是推翻这腐败的制度么?
可华夏数千年来的封建王朝制度,贸然推翻,又要建立起怎样的制度呢?
站在这十名书生的立场之上,他们必然茫然无措。
但好在林若缺等人是历史的后来者,是知晓那段历史的人,更是见证后来华夏重新崛起的人。
这道题对他而言,的确不算难。
林若缺提笔,落笔于试卷上;
“首重实业维新:以工商之利铸强国之基。”
这个时候林若缺杂家的优势总算是体现出来了,以林若缺的博学再加上后世经验,这一题并不难。
“学生以为,当效张謇先生';父教育而母实业';之策。“
林若缺笔锋起落间,细数光绪年间纺织厂烟囱林立的盛况:“1895至1911年间,民族资本年均增长率达15.7%,南通大生纱厂织机昼夜不息,既解民生之困,亦聚强国之力。”
“其次制度鼎革:破千年帝制立宪政新章。”
林若缺伏案在试卷上书写,便真如同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一般,笔耕不辍。
精神小伙本想抄一抄林若缺的答案,可见林若缺写了半天,遥遥望去无数小字密密麻麻。
好吧,这下歇菜,抄是肯定抄不了的。看来只能自己来了。
于是他皱眉苦思,他能升到五阶,绝不可能是什么蠢货,写一些东西还是可以写出来的。
就是不知道写什么合适呢。
“有了!”
他忽然眼前一亮。
提笔在答卷上写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写完之后,似乎又感觉少了些什么。
又在最后面加了两句。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
看着这答案,他颇为满意的点了点头。
这不得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