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四否定了被看好的“十四”之后,便恬不知耻的自称为“花袭人”,极力标榜自己才是正宗的接班人。但他这种拙劣的表演,不仅没有给他加分,反而让他丑态毕露,遭人厌恶。其实,他的移花接木的骗术并不高明,做多只能自欺,要想欺人便没有那么容易,要不然怎么会有“一枝花”称谓呢?“一枝花”结出的果实是什么?不是“樱桃”,也不是“碧桃”和“红杏”,而是“大倭瓜”。前者长在树上,是“清”的果实,后长在地里,是“泥”的产物,孰“清”孰“浊”,由此可见。
这副牌的内容说明,老四不管怎样伪装,怎么标榜,怎么美化,都改变不了其得位不正的事实,也改变不了“一枝花”的名声。“倭瓜”在这里还有“倭寇”的意思,而“倭寇”就是江洋大盗,专门在东海一带实施偷盗抢劫。作者以“倭寇”喻雍正,实际上说他是“东海龙床”的窃贼,是“水国”的败类,与《马嵬怀古》中的“温柔一旦付东洋”意思完全一样。
由贾母的贴身大丫头金鸳鸯宣令,这个事实本身就说明,牙牌令的内容与“金玉良缘”有关,与皇位人选有关,因为金鸳鸯是“金玉良缘”的象征。探春作为“金玉良缘”的主角,在她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脂砚斋的身影,也看到十四阿哥的风姿,这就说明书的作者脂砚斋就是十四阿哥胤祯,他们和主人公是同一个人。
花名签和牙牌令的内容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十四阿哥胤祯在胤礽被废之后,被康熙秘密立为太子,并派往西北戍边。探春的杏花隐含“幸运”的意思,这个“幸运”指的是有幸成为皇位继承者,成为康熙中意的人选。她的灯谜说:“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最堪宜”说的就是他才是皇位最合适的人选。然而,不幸的是,康熙生病期间,胤祯没能及时赶回,结果发生了老四篡位事件,导致他与皇位失之交臂,未能完成其“补天”的使命。
从历史记载看,胤祯是在1717年被派往西北的,当时他犹如一只被放飞的风筝,只有一根细细的线与年迈的父皇相连接。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这根线在1722年11月13日那天突然中断,他没有来得及与父皇见上最后一面,就成了阴阳两隔。“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指的就是这件事。探春的《分骨肉》曲子说:“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这句话表明他无力与命运抗争,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所以是“莫向东风怨别离”。
作为皇嗣的探春,具有“鹿”的性质,所以她给自己起的别号叫“蕉下客”。黛玉一听这个名字就来了精神,说:“古人曾云‘蕉下覆鹿’。他自称‘蕉下客’,可不是一只鹿了?”。芭蕉被宝玉称之为“绿玉”,它是书的象征,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中,作者借用“书成蕉叶文犹绿”,把书和蕉叶巧妙联系在了一起。那么“蕉下覆鹿”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书的主题与“逐鹿”有关,与皇权的争夺有关,而探春就是这只“鹿”的代表人物。
总之,康熙遗诏里的人选是胤祯,而不是胤禛,尽管这两个名字读音相同,但人却是两个。对此林黛玉有个特别形象的比喻,她说:“榛子非关隔夜砧,何来万户捣衣声”。意思是说,尽管“榛”和“砧”都念“真”,但此“榛”非彼“砧”,二者不是一回事。因为,“砧”与月亮有关,与思念有关,与“良人”有关,但“榛”却什么都不是。中国的诗人常以捣衣砧写怀人愁绪,李白就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诗句,以表达怀念良人的迫切心情。香菱的“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把“砧”和“月”直接联系在一起,表达的同样是思念之情。所以,黛玉的这个比喻说明,人们企盼的是这个“祯”,而不是那个“禛”,两个字虽然都读“真”,但性质完全不同。其实前者为“真”,后者为“假”。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问了,胤祯作为太子的形象在书中有没有出现过呢?我很欣慰的告诉大家:这个形象不仅在书中出现过,就连他的名字也出现过,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方面的内容。(未完、待续)
本站重要通知:请使用本站的免费小说app,无广告、破防盗版、更新快,会员同步书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gegegengxin下载免费阅读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