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话很重要,它向我们透露了以下两个重要信息:
第一,北静王的“寒第”经常聚集着众多的“海上众名士”和各路“高人”,这个现象让我们隐约看到了“莲社之雄才”、“东山之雅会”的影子。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主人公为了完成这部作品,选择了出家归隐,否则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寒第”显然与“家”相对应,前者是归隐之后的家,后者则是带有皇家色彩的“家”。北静王认为宝玉在“家”没法用功,因为无法摆脱“老太夫人、夫人辈”的影响,有“树大招风”之嫌。所以,建议他到“寒第”与“高人”“谈会谈会”,这样他的“学问”方能有所长进。所谓“学问”,指的就是如何完成这部历史传奇,并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北静王口中的“海上众名士”,笔者认为,指的应该是皇家以外,在朝廷没有任何官职,也没有任何瓜葛的名人学者。
第二,这部作品不是出自一人之手,而是各路名士、高人集思广益的结果。看得出,这些经常聚集在北静王“寒第”“谈会”的名士高人,不仅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而且不受“官俗国体”的束缚,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了一起。正是他们的积极参与,成就了这部惊世骇俗的不朽之作;正是他们的辛勤耕耘,铸就了这块历史的丰碑。可惜的是,他们的名字没有留下来,只有“曹雪芹”或“林如海”作为他们的统称。“林如海”是“学海文林”的意思,作者以此暗示参与者皆是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有识之士,都是世间难得人才。无论是“曹雪芹”还是“林如海”,所体现都是集体智慧的寓意。
上述两点与探春结社贴的内容相呼应,相吻合,从而印证了书的创作是在结社的状态下进行的,是在多人参与的情况下完成的。可以说,《红楼梦》能够顺利问世,正是得益于这两点。尽管这些名士、高人没有留下姓名让我们感到遗憾,但他们却留下了一笔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
从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断定,诗社是在十四阿哥胤祯的主持下成立的。为了完成这部作品,他不惜放弃荣华富贵,出家归隐,在北京的西山一带隐姓埋名结庐而居。他凭借自己的背景和声望,“远招近揖,投辖攀辕”,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名士和高人在这里“竖词坛”、“开吟社”,用他们的知识,用他们的能力,用他们的才华,用他们的智慧,完成了自己“问世传奇”的心愿,也创造了中国文坛的一大奇迹。
这么多人参与其中,那么在创作过程中,他们是如何分工合作的呢?根据各方面的信息来看,这个写作班子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创作骨干,他们自始自终参与其中,经历了作品的策划、创作、修改、编撰和问世的全过程。这个时间有多长呢?至少也有十年,甚至十五年,二十年都有可能。这部分人很可能来自皇族,说不定还是胤祯的同辈。另一部分是应邀前来的“海上”名士、高人,他们只参与某一部分或某一个方面的工作,时间不一,或长或短,视情而定。这些人来自四面八方,他们不为名不为利,除了辛勤付出以外,还要冒巨大的政治风险,所以他们没有留下名字。(未完、待续)
泰国最胸女主播全新激_情视频曝光 扑倒男主好饥_渴!!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在线看: meinvxuan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