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汉家日月 > 第十四章 多事之秋

第十四章 多事之秋(1 / 2)

这回于旺沾上的事,说来可大可小。在酒楼里的人被统统押走后,官吏上下一体,俱都欣喜如狂。在系列黑箱操作下,没什么好说的,有钱的,出钱买平安,没钱的?都能上那酒楼吃喝,手里会没有几个钱?再没有,总有亲朋好友,去筹借罢!总之,这上上下下都发了一笔。

那酒楼掌柜的,最悲催。为啥?因为他在“群众”眼里是头号肥羊,大家俱磨刀霍霍,冷笑着等着下刀。就连他发动了以往的关系都不管用。以前那些笑脸来往,倚为靠山的人物个个都翻了脸。如此一来,在上下一体,各方伸手之下,他算是走投无路了,只好变卖了酒楼,所有家产,只是往那敲骨吸髓,欲壑难填的人心黑洞里添补。如此一来,他是彻底破产,身无分文了。而官吏们看到再也榨不出油水,一脚把他踢出牢房,也算是放了他一条生路。

刘捕快在这体系里也算是号人物。他家世代胥吏,在这县衙里是根深蒂固,颇有能量,也有听自己号令的一派人马。在他的转圜下,在这风波里,于旺连根毛都没掉,反而在他的力保下,王力和马老六也是平安无事。

对此,刘捕快倒是爽快,不时打量着于旺,很痛快的说道:“都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旺哥儿倒是也通世事!在如今这世道,多个朋友,总是多条路!你要保下那俩人,这个忙我帮你了!再说,看那两个人也算是条汉子,旺哥儿眼力不差!”

出了这事,王力的“花差大计”自然落空,再也没有心情搞七搞八。拿着那点钱,买了点米面,灰溜溜的和于旺回到了下码头庄。对于王力去趟县城,居然还能买米面回来,李舒大为惊诧,只道今儿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于旺回家后,当然也没有落到好。出了这事,于家地震,对于旺集体审判后,下达了严令,从此于旺再不得离开下马头庄方圆十里地,否则严惩不怠!

于旺倒是无所谓,不出去,就不出去好了。他平时只是勤练武艺,三天两头的和李舒二人切磋,这实战经验也是突飞猛进,搞到后来,王力全力和于旺打斗也是落败居多,懊恼的王力总是叹息:真真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对此,李舒总只是晒然一笑,不置一语。

在此期间,偶尔马老六会提着酒,带着肉食来探访,四个人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口沫横飞之下,指点江山,倒也是豪气英发,颇有煮酒论英雄的架势。

偶尔于旺对于东盐帮的盐户辛苦煮盐,迸出一句议论:“架锅煮盐?太落后了吧!”在马老六的追问下,于旺总是笑笑不语,马老六也是无可奈何。

而下码头庄里的农户在外田地耕作的时候,每天清晨总是看到于旺出庄,在野外长跑,每次都要来回跑个二十里地。农户们总是叹息:“这旺哥儿真真是吃饱了撑着了,把这力气留着,用在田地里多好!每天这么跑,那脚上的鞋子怕是跑坏了好几双了罢?真真是败家的儿郎!”

如此光阴荏苒,一晃,大半年的时间过去了。已经是到了崇祯七年秋,于旺也已经二十岁了。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于旺在勤练武艺,狂练体能下,整个人上下精神焕发,体能充沛,一身的肌肉疙瘩突起,充满了彪悍之气。和那些衣衫褴褛,羸弱瘦弱的庄民相比,就犹如一头猛虎。这庄里的人总是羡慕的道:“想不到这于老焉家出了个好儿郎!他家祖坟冒青烟了罢!”

这日,庄里的里长甲首突然“当当当”的敲着锣,聚集了庄民,大声通告:“官府邸报,东虏酋首皇太极率十万铁骑,兵分四路,以大同、宣化一带为主攻方向,分别破关口而入寇大明!东虏所过之处‘军堡尽毁,府库尽遭掠,黎民流离被掳者无数’,大明北疆震动,朝廷震动!”

在众庄民哗然之下,里长咽了咽口水接着又大声道:“咱蓟州,四年前那千刀万剐的鞑子来过一回,想来鞑子认为没有油水,这次都去了山西大同,宣府那边。可是咱们不能麻痹大意!据听闻这次蓟州北方边境也聚集了一些蒙古鞑子小部落,也有几千号人马,伺机趁火打劫,大伙儿各自小心点罢,出外劳作随时注意烽火号角,管好牲畜,闲着,也不要出去乱走动!哎,在这多事之秋!大伙这就散了罢!”

在庄民议论纷纷之中,陈旺心头心头沉重,该来的终究还是要来!就算这次自己躲过去了,那接下来呢?还能躲过吗?陈旺心头茫然。

里长说的没错,多事之秋!历朝历代,汉王朝就边患严重,秦汉时期有匈奴,晋朝时期有鲜卑,唐朝时期有突厥,宋朝时期有契丹,女真,后期又有蒙古,这还是大的部落,至于小的比如:铁弗,东胡,乌桓,杂胡,柔然,室韦,回纥,回鹘,等等数不胜数。

他们在历史上都不约而同的选择秋天入寇中华。

为何?因为秋高马肥!马匹在春夏两季,丰盛的水草将养下,在秋天最是膘强体壮,适合长途奔袭的时刻。再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在冬天靠天吃饭,他们最惧怕“白灾”和“黑灾”。

白灾指的是雪灾,一旦雪灾严重,大部落里牲畜一次性冻死过万是常有的事,黑灾指的是少雪或无雪,使牲畜缺水,疫病流行,膘情下降,母畜流产,造成大批牲畜死亡。